林盛清
“藝義豐”杯第二屆《當代教育》貴州省中學(中專)生作文競賽,在貴州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各參賽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下,經過評委的認真評選,各個獎項現已名花有主。久盼的結果出來了,但是評委們卻沒有像看到第一屆競賽結果時那么欣喜。因為,本屆作文競賽出現的抄襲行為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憂慮。所以,本屆作文競賽的綜述,我們就一反“報喜不報憂”的做法,說些讓我們的老師和同學警醒的話。
先看看獲獎的基本情況和抄襲比例:此次作文大賽設一等獎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8個,等次獎共計14個。在這14個等次獎中,現已以查出《高等教育》、《半路青春》、《請帶我飛過滄海》3篇系抄襲之作,占等次獎的21.4%。再看佳作獎的情況:此次作文競賽設佳作獎100個。現已查出《人生的選擇》、《感動》、《梔子情懷》、《爸媽的臉》、《唱給小妹》、《無奈》、《不羈的天空》、《品寂寞》8篇系抄襲之作,占獲獎數的8%。面對這些抄襲篇目,作為評委,我們對此態度十分鮮明,那就是堅決對抄襲行為說不!為此,評委會一致同意取消上述列舉篇目的獲獎資格。所缺獲獎名額,在下一個等次獎中推選補進。
本屆作文競賽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發現在這次參賽的學校中,有兩所學校教師推薦的作文,全部為抄襲之作,性質極為惡劣。在此,我們對抄襲的同學和指導老師,提出嚴厲的批評。
面對如此嚴重的抄襲現象,評委們深思其根源究竟在哪里?學生作文的抄襲之風由來已久,只不過這次尤為突出。究其原因,評委們認為,責任不在學生,而在教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文風不正,必然導致學生的文風不正。這正應了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古訓。抄襲現象的出現,說到底就是文風問題。文風問題不解決,在下一屆作文競賽中就還可能會出現抄襲現象。為此,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跟老師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文風的問題。
一、文風與人品
言為心聲。我們寫文章,意在表達一種情懷、傳遞一種思想、描述一種文化。它是作者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人物,并用一定的形式進行展示的文本。凡是關注國家前途、關注人物命運的作者,所寫出的作品,一定是緊跟這個偉大時代步伐的,一定是感人至深的。獲得一等獎的《月季花》,就是一篇關注人物命運、傳遞人間真情的好文章。文章表面寫的是外公養月季、愛月季的事,其實寄托的是外公對故去外婆的思念。我們來看作者的這段描寫:“外婆過世得早,外公講故事也從沒講到過外婆。我的腦海里幾乎沒有外婆的印象。從我記事以來,外公就是這樣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著,和我們家生活著。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原來月季花是……外婆生前最愛的花,我不知道,從來沒人告訴我,外公愛著月季花,其實是在愛著外婆。”這是作者觀察生活所獲得的感悟。這個“感悟”,便是作者“文風”和“人品”在文章中的具體體現。因此可以這樣說,只有具備良好人品的人,才會發現社會生活中美的東西。一個寫作者,如果沒有良好的文風和人品,是一定寫不出打動人、激勵人、鼓舞人的好文章的。
而此次作文競賽中有不少作文,在這方面就十分欠缺。他們關注的多是狹小空間里的個人情感、個人恩怨。比如:《幽遠的距離》、《執著的煙火》、《朦朧歲月》、《天黑說早安》等。一個把視線圈定在個人情感、個人恩怨范圍里的人,眼睛怎么可能會看到他人,怎么可能會看到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呢?對于那種毫無生活內容的華靡文風,雖自我感覺良好,但卻和我們這個社會毫無關系。和我們的健康成長毫無關系的寫作,我們不予提倡。下面這段文字就是這樣的寫作:“這十四年來,我一直沉睡著,我可以聽見你說話的聲音,悲傷的,略帶小孩子氣的。而我卻沒辦法睜開眼睛看你,看你那張憂郁而燦爛的臉。當你在寂靜的夜晚,伏在地板上時,你知道,我所感受到的嚴寒嗎?你傷心時,我會偷偷地掉眼淚,你被別人誤解時,我會生著悶氣。我多么希望你可以看到我,這樣你就不會覺得孤獨,不會覺得沒有人關心,沒有人疼愛了。我是你身后黑色的翅膀,為你的飛翔,勇敢地羽翼漸長。我沒有辦法離開你,而我也只能夠靠光線看到你。你很討厭我嗎?如果是,我可以走得遠遠的,遠得你再也不會討厭我。”(《天黑說早安》)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將目光聚焦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上,把個人的命運與情感融入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那么,是不是“個人情感,個人恩怨”就不可以寫呢?不是的。《月季花》也寫“個人情感”(如:現在回想起來,外公曾多少次在外婆的墳前流過淚,曾多少次在月季花前面發過呆,曾多少次冒著雨為外婆掃過墓,曾多少次頂著烈日為月季花除過草。),也寫“個人恩怨”(如:經過這件事情之后,我一連幾天都不想和外公說話,任憑母親怎么說,我總是愛搭不理的,心里總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不同的是,《月季花》里“個人情感”“個人恩怨”是在“人文關懷”這個前提下來展開敘述的。由于有了這個前提,文章的品位就高了。
文章的高品位,可以說是每個寫作者終生的追求。那么,決定文章品位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寫作者的文風與人品。
二、文風與學風
此次作文競賽出現的抄襲行為,是文風不正,學風不實的具體反映。我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就是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的足夠重視。抄襲行為雖出現在學生身上,但根子卻在老師那里。學生要想有好的文風,首先必須要有好的學風。學風好了,學得就扎實,掌握的知識就牢固。有了這樣的知識儲備,不管是做實驗,還是寫作文,都會得心應手。
透過抄襲行為,我們看到的是參賽學生和指導教師急功近利的思想。學生獲了獎,可以以此為榮,指導教師也為自己職稱晉升創造了條件,可謂皆大歡喜。然而這樣的歡喜,我們是不需要的。因為它滋長了不勞而獲的壞風氣,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良好文風和學風的形成,必須堅決予以制止。
我們提倡勤奮踏實的學風,自然淳樸的文風。獲得二等獎的《我的后娘》就是這樣的文章。文章寫的是“我”從憎恨后娘、跟后娘作對,到接受后娘、愛后娘的一個過程。全文有三個最為出彩的細節。一是“我”跟后娘作對:
有幾次,她叫我去買菜,我卻把錢買成煙、糖果或葵花;她叫我去買醬油,我偏不聽話,卻打了酒回來,故意惹她生氣,我甚至還打算把她罵個狗血淋頭,可一直沒有機會。一次,她叫我和她一起去洗衣服,我就故意把她洗好的衣服放在泥溝里踩,激她發火。二是后娘送禮物給“我”時的情景:十二歲生日那天,我約了好多好朋友到家里玩,目的不是慶祝而是想把家里弄個亂七八糟給她。可不知后娘是從哪里得到這個我約朋友過生日的消息,老早就把飯菜做好放在桌子上。朋友們一進家門,看到這么多好吃的都饞得流口水,不顧三七二十一動起筷子就吃,我也吃得很開心。吃著吃著,我的眼睛就被人從后面蒙了起來。真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她。睜開眼時,確實是后娘。她微笑著說:“送給你,祝你生日快樂!”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件禮物,而且是我最想要的禮物——mp3。三是“我”的追悔:下午放學后,我飛快往家里跑,準備向后娘賠禮道歉,向她承認我以前的過錯,親口叫她一聲“媽媽”。可是,當我進入院子時,一個噩耗傳入我的耳朵,后娘在開完家長會回來的路上不幸被一輛小轎車給撞了,當場死亡。
我呆住了,腦子里一片空白。這是上蒼給我的懲罰,這是精神的虐殺。我想過補過的方法:給她買油買菜,幫她洗衣洗碗,和她一起看電視,喊她做媽媽。可是……現在,我只能回憶,回憶她那甜蜜的微笑。
上面列舉的三個細節,不浮夸,不做假,處處是情感的真實流露。如果作者沒有扎實的寫作基本功,沒有認真地觀察生活,是寫不出這樣情真意切而又細膩的細節的。那么基本功從何而來?從經典閱讀中來,從生活學習中來,從社會實踐中來。這就涉及了學風的問題。因此,同學們必須扎扎實實地學習文化知識,牢固地掌握文化知識,并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我所用。我想,只要同學們這樣認認真真地去做了,學風自然也就正了。
三、文風與學識
文風與學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凡具有良好學風的人,其學識必定是厚實的。梁實秋先生在《學問與趣味》中就說,學問要有根底,根底要打得平正堅實,以后永遠受用。照這個標準來評判,我認為那些抄襲別人文章的同學的根底是不堅實的。如果堅實的話,盡可以一展自己的才華,沒有必要通過剽竊的手段來獲得虛假的榮譽。一次的抄襲,可能會逃過評委們的眼睛。但是,對抄襲者來說,那卻不是“以后永遠受用”的東西,實則是自欺欺人。最終受害的,只能是抄襲者自己。因此,我奉勸那些抄襲別人文章的同學,回過頭去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對待學識的態度。因為,唯有端正了態度,改變了學風,才能腳踏實地進行學習。
評委會之所以要取消《高等教育》、《半路青春》、《請帶我飛過滄海》、《人生的選擇》、《感動》、《梔子情懷》、《爸媽的臉》、《唱給小妹》、《無奈》、《不羈的天空》、《品寂寞》11篇文章的獲獎資格,是因為它們不是作者真實學識的體現,缺失了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和素質修養,其行為完全是投機取巧。如此的投機取巧,名譽受到影響的不只是抄襲者本人,還有其所在的學校,他們的老師和父母。在此,我奉勸那些已經有過抄襲行為的同學,要進行認真的反思;那些正在著手準備進行抄襲的同學,立即停止,改正。
最后,送所有參賽同學一句話:寫好作文,從端正文風、樹立學風、踏實學習、杜絕抄襲做起!
(本文作者系“藝義豐”杯第二屆《當代教育》貴州省中學(中專)生作文競賽評委,貴州省銅仁地區教育局《黔東教育》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