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群
小學語文考試,難就難在作文,那么,臨近畢業考試,作文究竟該如何復習呢?對此我想談談個人的淺見。
首先,要樹立全局提高的思想,要以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為指向。全面提高作文水平是復習的宗旨,但個別輔導也不能少,精品作文是我們教育教學的牌子。
其次,要了解現實狀況,找準主攻要點——審題、選材。臨近畢業時間緊迫、精力緊張,要復習的內容多,所以只能抓住要點來復習;隨便問幾個寫不好作文的學生為什么寫不好?學生絕大多數都會說“不會寫”、“不曉得寫啥子”、“沒有寫的”。一聽大家都明白沒有材料可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選材”是關鍵,同時也是廣大學生最要訓練的要點。從考試評分的角度看,作文評分的要求有“選材恰當”“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情意真切”等。最基礎的是什么?“選材恰當”。所以習作復習,要盡量提高全體學生作文水平,應在“選材”上下功夫。然而,選材的基礎又是審題。
(1)指導學生過好審題關。審題是寫好作文的先決條件,也是選材的先在條件。隨著近年作文的開放度和自由度越來越大,所以,不管寫那種題材的作文,都要特別強調學生認真審題,審題的目的是為了不偏題,不離題。①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從題目的總體認知上審題。②指導學會比較,抓住不同題目的“題眼”審題。③從反面提醒學生,明確題目的限制。
(2)指導學生過好選材關。人們常說,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在作文教學中,審題并確定中心之后,能否過好選材關,就成為作文成敗的關鍵。
在如此緊的時間中如何快速有效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呢?我認為只有多練,古人唐彪說“文無他術,惟勤讀而多為自工”,所以有幾個小方法也許可以一用:針對一些有特點的題目,教師幫助學生列一列材料,開拓學生思維,拋磚引玉,希望學生能觸類旁通;列出一些材料要求學生分類,看材料適合什么題目,提高學生的歸類能力;總結每次作文的優秀選材,要求學生記錄,拓寬積累學生素材;“天天作文”,每天訓練一個題目的選材,并總結每次作文的好材料;注意類似題目、類似材料的相互轉用。但選材要注意:有地方特點的材料最好,因為具有獨特性;材料最好真實,只有真實學生才易寫,也只有真實才能動人。
再次,策略推進,注重實效。①讓習作復習與閱讀訓練相結合。閱讀的過程就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因此應將習作復習與新課教學以及閱讀復習整合起來,在閱讀復習中,可以將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文章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文章如何寫人、敘事,如何表達真情實感,文章怎樣開頭結尾、如何過渡、照應等結合訓練,提高學生寫作技巧。②自由表達與技巧訓練相結合。復習階段,在鼓勵學生真情表達、自由表達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對過去學習的最基本的習作知識和技巧進行必要的整理和回顧,重點進行精巧構思,精彩表達訓練。精巧構思是對所選材料進行精心組織和安排,如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如何開頭、結尾,怎樣過渡、照應。精巧的構思能使作文充滿靈氣和魅力,因此要指導學生盡可能根據習作內容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文章結構形式;精彩表達是要用每個學生自己的話語把他們的認識、感受、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在習作復習中,應解放學生的手腳和大腦,直接從內容入手,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靈。③抓好“復作”,提高質量。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普遍存在著量少、質差的狀況。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作文得不到及時糾正和再實踐的機會。而“復作”恰好改變了這種狀況。它相當于作家創作過程中的“幾易其稿”,也相當于做錯了數學習題之后的“訂正”。復作的過程正是“反饋矯正”的過程,是給學生“再練習再實踐”的機會,是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思維與寫作規律。認真抓“精評──復作”的環節,必然會實現作文教學的優化,必然會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但搞復作要注意幾個要點:復評,最好將兩本作文本同時交。教師復改后,仍要進行講評,著重表揚能認真修改的學生,推薦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斷,鼓勵他們再作適當的修改;不是每篇初作都要學生復作,這要因題、因文而定。一般地講,要么是要大修大改的,要么是要重新寫作的。
另外,作文講評時要求學生記筆記,評改要有激勵性等也是一些小策略。
最后,活動推進,關注興趣。
佳作展評。開辟“復習佳作專欄”,精選學生的優秀習作或精彩片段,引導學生品評欣賞。
編選文集。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進行收集整理。最好以得失歸類,將自己最滿意的習作和最不滿意的習作分類整理,比較分析并選擇最不滿意的習作進行修改。
競賽驅動。可以組織2—4次作文競賽,如寫人、記事、想象文、讀后感的專題,結合競賽,進行有針對性的習作輔導和練習。設立單項獎,如“最佳構思獎”“最佳文采獎”“最有創意獎”等,鼓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