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岳松
中圖分類號:D92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D09)03—037—02
摘要:具體通過對北京市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實際走訪調查,分析《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現狀及其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以幫助《勞動合同法》的順利、有效實施,切實保護農民工勞動權利行使。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建筑行業;農民工
近年來,農民工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民工荒”的出現,更使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來自北京、重慶的調查顯示,九成農民工處于非法用工狀態,他們的合法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在規范企業用工方面確實已經發揮出了相當的作用。但是農民工群體是否真正在本法以及本條例出臺后獲利,合同簽訂狀況能否有效改善值得調查和研究。
因此,筆者以北京市建筑業為例,通過走訪北京朝陽、海淀、豐臺三個區縣的15個工地,調查《勞動合同法》實施后的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現狀,深入分析現狀原因,并提出具體對策。
一、合同訂立的現狀
隨著近年來社會民主法制的發展,農民工權益維護和保護工作的逐步推廣、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常識,權益保護意識也有了一定的增強?!秳趧雍贤ā返念C布、實施后,勞動合同簽訂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簽訂率的絕對數值依然很低,在建筑行業表現尤為明顯。根據筆者調查,當前仍有63.73%的農民工沒有與所在建筑公司簽訂勞動合同。
據北京市小小鳥打工互助熱線介紹,在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承包建筑工程的建筑公司本身所擁有的一些建筑工人。這部分工人有技術。屬于建筑工人的核心;另一種是建筑公司委托包工頭招來的工人。這部分工人沒有技術,但是卻在建筑工隊里面占大多數。《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后,建筑公司與第一部分工人的勞動合同簽訂率顯著提高,但是與第二部分工人的合同簽訂率基本保持不變,而恰恰容易出現權利被侵害的農民工往往存在于第二部分工人中。
二、農民工勞動合同低簽訂率原因
(一)歷史形成的固定的用工模式
盡管農民工的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建筑行業的勞動關系和用工模式等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社會現象而存在。無論是建筑公司、包工頭還是農民工,都因為自己的各種利益需求而逐漸形成固定的用工模式。盡管法律出臺了相應的規定,但并未對此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二)合同雙方地位不平等
在“強資本弱勞動”的現實格局下,用人單位占據更多的優勢地位。農民工的要求很可能成為失去工作的契機。這使得農民工的權利受到很大限制,農民工即便想要簽合同也往往不會將這個訴求強烈的表現出來。在調查中,有63.09%的農民工表示想要簽訂勞動合同。
(三)農民工的法律意識不足
由于農民工工作的流動性、不穩定性、自身利益要求等諸多因素,以及對勞動合同缺乏了解,很多農民工并不希望簽訂勞動合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10.87%的農民工認為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無所謂,他們表示自己不愿意被勞動合同所限制,希望用工關系隨時可以解除。
(四)勞動監督部門監督力度不夠
法律的滯后性決定,農民工的權益只有在受到侵犯之后訴諸于法律才能得到相應的保護。因此,更多的權益維護工作應該由勞動監督部門承擔。而勞動監督部門卻存在對層層轉包且不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現象。
三、當前司法實踐中的爭議及解決方式
(一)司法實踐中的爭議
《勞動合同法》對于用人單位在用工之日起未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設置了相應處罰措施:
(a)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b)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應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未按照規定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有關的規定很好的規制了合同的簽訂,但是在實際的法律使用過程中卻存在有一些爭議。在筆者對朝陽區法院某法官的采訪中發現,在司法審判中,法律的適用涉及到的是新舊法律適用的接續問題,即條文能否溯及既往,如果可以溯及既往,那么追溯的年限計算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二)爭議的應對機制
1司法解釋,“定分止爭”
有關《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適用的接續,《勞動合同法》和《實施條例》中都沒有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經要求各個基層法院將此類問題總結并提交上去。相信不久最高院出臺的司法解釋將會對此問題進行更細致的規定以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爭議。
2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協調
盡管司法實踐中對于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訴訟也有一定的應對機制,但仍應加大力度提升勞動合同的簽訂率。這就要求勞動部門加強其行政監督職能。一來減少訴訟;二來在訴訟中也可以減少舉證責任,節約司法資源。
另外,二倍工資支付是保證勞動合同簽訂的條款,但是并未真正發揮作用。據了解,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北京市各法院受理的申請工資二倍支付的案件極少。并不像人們所預測的會成為勞動爭議案件增加最多的案件類型之一。這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定的勞動模式決定的,而法院屬于消極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機關,因此只有確保勞動合同簽訂率的提高才能真正確保勞動者權利不被侵害。
四、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相應立法
在朝陽區人民法院,筆者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征求各基層法院在《勞動合同法》出臺以來審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試圖據此制定出相應的司法解釋。
自2008年1月1號《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對于勞動、勞務關系的認定標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簽訂是否需要經得雇工的同意等在實施之初,就期待更加具體的條文對此加以規定和明晰,以更好地確保《勞動合同法》的順利實施。但是,之后出臺的《實施條例》在對于如何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仍缺可操作性,對“兩倍工資”的適用仍需要明確。
因此,有關部門還應及時出臺勞動合同法配套規章,針對法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對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進行細化,對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進行更合理的配置,適當減輕企業義務,增強法律的操作性和科學性。
(二)加強行政職能
司法部門屬于消極保護權利部門。但是現在。很多時候人們將法院當作保護他們權利的唯一機關,法院審理的大多數案件其實可以通過勞動部門的行政監察職能予以避免。行政部門在勞動領域應該發揮一個核心的作用,可現實并非如此。因此,應該加大勞動部門的職能發揮。才能從源頭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
勞動合同是所有勞動爭議解決最有效的依據,只有規范勞動合同的簽訂才能逐漸規范用工條件和用工環境,從根本上減少拖欠工資、克扣工資、加班等勞動爭議案件的發生,即使發生也為爭議的解決提供了最為有效的證明。同時,對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的監督不能僅僅停留在有無的層面,應該考察其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勞動者的權利不被侵害。
(三)加大宣傳力度
《勞動合同法》已實施一年有余,但農民工對其了解還不甚理想。應認識到,法律的普及和推廣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強《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力度,結合農民工工作特點改進宣傳方法、多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并組織相關培訓,從根本上使農民工掌握《勞動合同法》這一維權“利器”。
(四)加強社會組織的作用
社會組織的一些援助或者管理作用如果能夠得以很好的發揮同樣會幫助解決在勞動領域發生的爭議。在《勞動合同法》中規定了很多有關工會的職能,例如:工會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并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但在實踐中工會所起到的效果卻并不理想。甚至有農民工表示根本不知道工會,因此,應明確并完善工會的管理作用,使其能夠更好的幫助勞動者維護權益。
另一方面,“小小鳥打工熱線”、“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打工妹之家”等幫助農民工維權的法律援助中心作為NGO已經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應進一步支持NGO在中國的發展,以更好的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