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霄
在中國由君主專制轉變為民主共和的偉大斗爭中,黃興是中國推翻君主專制、締造民主共和國時代的偉人,是和孫中山并列的開國元勛。

中國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首倡者是孫中山。協助孫中山推翻君主專制、建設民主共和的,有成千上萬的革命志士,其中首要的就是黃興。黃興在組織革命政黨、領導武裝起義、開展革命宣傳,以及籌集革命經費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推動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關于這些方面,很多媒體均有文章介紹,了解的人很多。然而,關于黃興個人婚姻生活的狀況,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有“克老”之稱的黃興,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善化縣龍喜鄉涼塘村一個書香世家。他原名黃軫,號杞園,字廣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慶午等。黃興這個名字,是他從事革命活動后改的,字克強,被后人沿用至今。
涼塘地處瀏陽河下游東岸,距省會長沙約20公里,是個風景優美的地區。那里有壯闊的江瀾,高聳的喬木,有遠山為點綴,有清水通舟楫,近處則有市廛,可謂鐘靈毓秀。少年的黃興正是在這樣一個風光秀麗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黃興從幼年時代起,在父親和老師的嚴格教育下,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5歲起即讀《論語》、《楚辭》、《春秋》,少年時就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十四五歲已經文采絢爛,下筆萬言,成為遠近聞名的少年才子。
不知不覺,少年黃興長大成人。到了1891年,黃興已經17歲,虛歲18,按照中國的傳統,該到結婚的年齡了。這樣,他便開始了第一次婚姻。他的妻子是同縣楓樹河鄉的鄉紳廖星舫之女,名叫廖淡如。廖比黃興大1歲,俗話說女大如金,后來的事實說明,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她都是賢妻良母。
兩人新婚宴爾,情深意篤,相敬如賓。1892年10月22日,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取名為一歐。盡管在此之前,黃興參加清廷科舉考試不中,“立業”未成,但在“成家”上卻頗為滿意。再加上黃興的大哥已去世,黃為單傳,此時廖氏夫人為黃家生下了一個兒子,可謂黃門有后了。之后,廖氏又為黃興生下了兩男兩女,取名分別為一中、一寰,振華、德華。
在一歐降生之后的第二年,黃興就打點行裝,灰布長衫,踏進了城南書院的山門,并參加了縣試,考取了秀才。他的成功與美滿的婚姻不無關系。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在背后的大力支持,有家庭強有力的后盾,這些都激勵了黃興早年出人頭地。
此時,清廷日益衰落腐朽,要求變革之風日熾。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正值盛年的黃興從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接觸了一些思想進步的革命黨人,受到他們先進革命思想的影響,決定融入到這股大潮流之中。于是他以身許國,改了名號。
自此之后,黃興就很少回家探親了。一則他的時間很少,二則他的心里有了崇高的志向——革命。為了能把中國從腐朽的封建制度里拯救出來,為了中國能走向富強的道路,只有犧牲小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革命的事業中。

廖氏是很支持丈夫的事業的,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廖氏與丈夫離多聚少,她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撫養5個孩子,盡心督教孩子們,并對黃興忠貞不二。此情此意,確實令黃興感懷至深。
1911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各地的起義此起彼伏,整個社會處于急劇動蕩之中,清政府顯現出一種搖搖欲墜的趨勢。這時,黃興迎來了他的第二次婚姻,遇見了他人生當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徐宗漢。
徐宗漢原名佩萱,又名黃宗漢,廣東香山(今珠海市)人,出生于上海,18歲結婚,未幾夫歿。徐宗漢全力資助女醫師張竹君創辦醫院和女學堂。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她在檳榔嶼加入中國同盟會,后回廣州與高劍父等設立同盟會秘密機關,參與發動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逃至香港。1911年她返回廣州參加起義,任務是負責秘密輸運槍械彈藥,并在香港擺設花街設置機關制造炸彈,并適時地分發彈械,對廣州起義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黃興再不是以前那個只有一腔熱血的青年了,他已經成為一位即將在廣州發動起義的領導人了。
他們兩人的結識,要從1911年4月(舊歷三月)著名的廣州黃花崗“三·二九”起義說起。
廣州黃花崗起義以失敗而告終,同盟會眾多杰出的軍事指揮官與革命志士72人在戰斗中壯烈殉國,這對以后中國革命的開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也可以從中汲取失敗的教訓,為以后的起義積累寶貴的經驗。
黃興在這次起義中,由于寡不敵眾,在交火中受了傷。他脫險后,到河南(廣州市區內珠江以南,俗稱河南)一家已歇業的綢布店,更換衣服而出,奔向珠江南岸郊區的一個秘密機關。在這里,他遇到了長此以來在同盟會積極工作的徐宗漢。徐替他包裹傷口,并把他安全地隱藏起來。
4天后,即舊歷四月三日,她為黃興改裝,親自送上“哈德安”夜輪,一起脫離險情,安全抵達香港。到達香港后,由于指傷過劇,黃興便到雅麗氏醫院割治。但割癥照例須有親族簽名負責,徐宗漢便假以黃妻室名義行之。
不久黃傷愈出院,但起先夫婦的虛名竟成了事實,可謂是患難奇緣。從此之后,不論黃興到何處,絕大部分時間徐宗漢都伴隨著他。黃對她的感情,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同志的愛。
1911年10月10日,革命新軍發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在張竹君的幫助下,徐宗漢等人喬裝成“中國赤十字會救護隊”隊員,運送槍彈從上海到達武漢,黃興也暗中從上海來到了武漢,指揮漢陽的軍事行動。“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次年,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黃興出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時稱“孫黃”。
徐宗漢的兩個弟弟同時出任了陸軍部副官,兩個哥哥也分任了各官署要職。在徐宗漢的影響下,徐的兄弟、姐妹、侄子等均參加了革命。

民國二年(1913年)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逼迫孫中山讓出臨時政府大總統職位并取而代之,實行獨裁統治,還派人刺殺了在國會中贏得勝利、準備組閣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孫中山、黃興由此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但贛、寧討袁軍不久即告失敗。次年,黃興被逼遠渡美洲,徐宗漢隨同出行。兩人先后生有二子,一美和一球。
民國五年(1916年)5月,徐宗漢隨黃興回國定居上海。但到了6月,黃興不幸去世,國葬于湖南長沙岳麓山。
徐宗漢頂著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在軍閥混戰、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將二子撫養成人。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她與上海博文女校校長李果等發起成立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出任會長,并代表團體參加全國各界聯合會。其寓所成為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全國婦女界聯合會、各界聯合會的聯絡點。孫中山給全國各界聯合會的捐款,都由徐宗漢遞送。她典賣自己的家產支持聯合會活動,還資助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民國十年(1921年),上海成立俄災賑濟會,徐宗漢任該會演講部主任,到各處演講,呼吁捐款救濟蘇俄難民。她支持共產黨人李達等創辦第一份婦女刊物《婦女聲》半月刊,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機關刊物名義出版。
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徐宗漢資助中共開辦第一所婦女干部學校——平民女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成立婦女界慰勞護國將士會,支援十九路軍抗日,徐宗漢被選為常務委員。
抗戰勝利前夕,徐宗漢移居重慶,由于年高多病,在1944年3月病逝于重慶。
黃興作為資產階級的領導人物,曾指揮著千軍萬馬馳騁于戰場,其中有失敗也有勝利。在他的背后,他的婚姻生活可以說是很幸福美滿的。他的原配夫人廖淡如在他的早年對他悉心照顧,維持家庭,從未有半句怨言,為他今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后他在革命歲月里遇見的徐宗漢,一直陪伴他走到人生的盡頭,不僅在生活上關心照顧他,而且在革命事業上大力支持他,成為他革命生涯中一位得力的助手。總之,黃興能夠在革命中獲取如此大的成功,與這兩位夫人在幕后的默默奉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