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古有“學而優則仕”,今有“財而優則仕”。
真是“與時俱進”了——陜西府谷縣有關人士是“巧妙”地用“摸著石頭過河”這樣一句暗含著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偉人名言來為自己“壯膽”。于是,“財大氣粗”在當地終于“進化”為“財大官長”了,四個身價了得的煤老板便被“激勵”為“縣長助理”,身份十分了得。
自然,在縣一級,“縣長助理”已是一個非常光鮮、氣派和榮耀的職務,所以,要被“聘”為“縣長助理”的門檻還是很高的,比如,其中的一個,就擁有10多個煤礦控股權,“是這幾年突然富起來的煤老板”,身價78億元,位列陜西十大富豪榜首位,去年捐贈的鈔票也達2890萬元,雖然這位富豪“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但這并不妨礙他“可以享受參與縣上組織的有關經濟發展規劃、決策、制度的討論制定,以及與此相關的各類咨詢、論證、聽證、調研、視察、考察活動,提出意見建議”的政治待遇。
然而,頗具諷刺的是,這些才從河里摸出來的石頭,未及曬干,就又迅速地掉落河中。媒體甫一披露,府谷縣迅即免去了四名煤老板縣長助理的職務。
只不過,當地在坦承“由于此項工作沒有明確的政策依據,仍處于摸索階段,工作難免會出差錯”的同時,還是“認為聘用民營企業家為縣長助理做法效果非常明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還以縣委常委會議的名義“認為”,顯見作為一級組織對摸著石頭過不了河心有不甘。
那么,“效果非常明顯”究是如何的“非常”又是如何的“明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是如何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又是如何“發展”的?遺憾的是,對此種種全都語焉不詳。
與時俱進的是,府谷將官帽明碼標價——2007年是“納稅1000萬元以上”,2008年漲到“納稅和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在2000萬元以上”可以“聘”為縣長助理,而且還引入了“競爭機制”,就是一年一聘,這樣,“捐款”的積極性就更高、“丟帽”的危機感也更強了。
不過,還是要問一句的是,這些聰明的煤老板,難道都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內心深處的一份榮譽”?當地普遍的看法是,“縣長助理這頂帽子的含金量還是挺高的”,只要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決策、制度”時,稍微聽聽他們的“意見建議”,就可以“傾斜”出巨大的利益。至于區區執法部門,對“縣長助理”,恐怕還真不能太過“嚴肅執法”。
這是杞人憂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