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婧
曾經大膽冒險的資本運營造就了榮智健的輝煌。同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位紅色資本家不可避免地成為金融衍生品的犧牲品
-64%財富縮水
前幾年的富豪榜中,榮智健曾三次位居榜首,和其他首富曇花一現的情況不同,榮智健不僅次數更多,而且也是排名和資產最穩定的富豪,但是這一切都在2009年改寫。2009年3月12日胡潤推出的富豪縮水報告中,榮智健不幸入榜,身家從2008年的250億人民幣狂跌至51億人民幣,縮水幅度達64%。
在香港,榮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稱為“紫籌股”。之所以有這個稱呼,是因為中信泰富連年業績優良,被視作藍籌股;而同時由于榮智健背靠中信集團,又被看作紅籌公司,紅色再加上藍色,自然就是紫色。這家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公司,業務涉及航空、鋼鐵、地產、發電等眾多領域,即使是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中信泰富的這些業務也并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傷害。真正給中信泰富致命一擊的,是其在澳元上的衍生品投資。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動用4.15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西部的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采權公司的全部股權。為此,公司需要以澳元購買設備和供應品,為了防范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間,中信泰富與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銀行簽訂了數十份外匯合約,其中澳元合約占最的比重。。
金融海嘯的爆發,讓澳元驟然貶值。去年的9月,中信泰富似乎覺察到合約的風險性,中止了部分合約,實時損失8億港元。而按照當時澳元對美元的匯率計算,中信泰富手里還沒中止的合約,損失高達一百多億港元。根據其2008年度的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外匯合同所導致的變現市場公允值稅后虧損金額為146.32億元。就在2008年的10月20日中信泰富對外披露了巨虧的消息的當天,澳元兌美元僅為0.7。隨后,榮智健向母公司中信集團求助,如果不是母公司提供15億美元作為備用信貸,中信泰富將陷入破產的境地。至于為何中信泰富要簽訂這樣一份“止賺不止虧”的協議,到現在為止還不得而知。
有人質疑,中信泰富董事會早在9月份就已經知道公司巨額虧損,但一直沒有向公眾披露,直到6個星期后,公司市值損失過半的時候才做出公布。這一質疑的證據就是,在這一個半月里,中信泰富的沽空規模突然急劇上漲。9月5日中信泰富股價以每股24.9港元收盤,其后股價逐步跌到14.5港元。而巨虧事件公布后,股價最低跌到每股3.66港元,沽空者獲利眾多,而中小股民則損失慘重。顯然,這一指控已經超過了香港證監會的權限,隨后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介入調查并在09年的4月3日向中信泰富發出搜查令,使得事件陡然升級,這也成為榮智健辭職的直接原因。
2009年4月8日,這位“銜玉而生”的67歲老人宣布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及主席職位,薪酬也從2007年的6699萬港元減至384萬。與榮智健同時辭職的,還有和他一起開創中信泰富的創業元老——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這標志著中信泰富“榮智健時代”的終結,接任的是母公司中信集團的副董事長常振明。
甲方 中信泰富僅是個縮影
有人認為,榮智健資產縮水的64%是金融衍生品的犧牲品,面對高風險的衍生產品,應有敬畏之心,否則即使是戎馬商場三十年的榮智健也不得不折戟。而“澳元門”事件僅僅是央企進入資本市場的一個縮影,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多個央企的上市公司像中信泰富一樣,參與衍生品交易而出現重大虧損。
中國遠洋、中國中鐵、中國國航,動輒虧損數十億元,到目前為止,這些企業的高管并沒有出現大的人事變動。至于出現虧損之后,能不能及時向社會披露相關信息,更是無人追究。日前,國資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責令央企清理所從事的各類金融衍生業務,嚴格堅持套期保值原則,禁止參與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并重申對于造成的重大損失,將追究相關人員責任。遺憾的是,通知下晚了,因為損失已成定局。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香港,榮智健卻為此付出了嚴重的代價。
中信泰富出現的問題,其實正是一些央企上市公司的“流行病”,中信泰富只不過是把央企上市公司的這套作風搬到了香港,但是不幸的是,香港的資本市場環境不能認同這種做法。榮智健也為此交出了昂貴的學費,希望他的學費沒有白交。
乙方 離去是必然
回顧榮智健人生的起伏和中信泰富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榮智健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難于冒險、有魄力、雷厲風行的一面。榮智健人生的第一桶金來自資本運營。從入股愛卡電子到創辦提供電子計算機軟件輔助服務的加州自動設計公司,正是通過股權增值和企業上市,使他在6年的時間,財富增值百倍。自從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以后,他依靠著顯赫的家世和人格魅力帶來的豐厚人脈、紅籌公司的特殊平臺,在一系列的大膽收購和資本運營中,中信泰富和榮智健雙雙達到了頂峰。
如果沒有當初的大膽冒險,或許就沒有榮智健第一筆財富的累積。同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信泰富的澳元期權交易公布后,業內很多人士都批評榮智健的做法過于冒險,也正是因為這種冒險,才使得榮智健貿然選擇實業之外的金融衍生品,陷入資本的漩渦,從而從中信泰富“謝幕”。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承認,榮智健這樣一個標志性的人物,他在中信泰富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在商業上所表現出來的才干和建樹,不能因為一次的投資失誤就徹底否定。而之所以還把榮家與中信泰富連在一起,是因為人們還在留戀著榮氏家族的傳奇色彩。然而對于一家成熟的企業來說,榮智健的離去已經是一種必然。如今僅僅依靠風云人物來為大企業牽頭的時代早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