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平時除了正常上課和練琴外,幾乎沒有時間參加其他活動,更別說勞動了。有的時候叫他干點很簡單的家務活,他都喊“累累累”。現在的孩子太嬌慣了也不好,我該怎樣引導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呢?
陜西張珍淇
這位家長說的情況,關鍵的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孩子能夠上課、練琴,為什么就不能勞動呢?是不是與父母的教養觀念有關?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關?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等到某一天,想讓孩子鍛煉一下,孩子又喊“累累累”時,才有些心急。那怎么辦呢?當然,解鈴還需系鈴人,父母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勞動觀念
由于傳統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影響,眾多的父母認為只有讀書、練琴才是正事,才是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事。隨著社會的發展,父母應該認識到勞動是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每個孩子必須都要進行一定的勞動。這不僅僅有利于孩子的動手能力的增強,還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完善孩子的人格。據報道,美國孩子每天勞動時間是72分鐘,韓國是42分鐘,法國是36分鐘,英國是30分鐘,中國孩子每天僅勞動12分鐘。在德國,孩子的勞動義務明明白白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干家務。德國人動手能力強,熱愛勞動,不僅體現在自己家里,他們也經常參加各種形式的義務勞動。看看國外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轉變觀念,只有我們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孩子對勞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問題解決了,勞動的情感才可能產生。
二、培養勞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孩子進行勞動,需要從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著手。孩子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表現,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利用勞動工具的新穎、小巧、漂亮等特點和勞動過程的趣味性,吸引孩子參與勞動。父母要耐心教給孩子勞動的程序和方法,盡量避免由于吃力或失敗而引起的對勞動的厭倦。孩子只有對勞動產生了興趣,并掌握了簡單的勞動技能之后,才會愿意參與一些勞動,找到其中的樂趣。
三、提出勞動要求
孩子的勞動應從小開始,從自我服務開始,逐步拓展到為他人、為家庭、為社會服務。從學會洗手、洗臉、鋪床、疊被、整理書包到澆花、拖地、刷碗、做飯、到福利院打掃衛生等,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就讓他們學著干。這樣,孩子既有完成任務的成功感、自豪感,又會產生進一步的勞動熱情。
四、提供勞動環境
今天的孩子,功課比較多,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應該會不斷得到拓展。父母不要把這些課外時間全給安排得滿滿的,又是額外的作業,又是學英語,又是練琴等等。父母也不要包攬一切家務活,要分給孩子一點,讓他每天有機會進行一些家務勞動。有可能的話,也可根據孩子的身高、體力,配備一套小工具,讓他在所謂的“菜園”、“花園”、“試驗田”里開辟、種植、澆水、施肥、拔草、捉蟲等;還可以帶孩子一塊進行某些勞動,讓孩子做幫手,指導孩子掌握一些勞動技巧。當然,勞動結束后,父母別忘了鼓勵孩子,這是對孩子勞動的最佳“報酬和“獎賞”,會使孩子產生自豪感,增強責任心,更加喜歡勞動,熱愛勞動。
引導孩子熱愛勞動、參與勞動,應該從小開始,經常進行,逐步推進,不斷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急躁冒進。否則,孩子身體可能吃不消,或感到過累,或感到痛苦,從而失去興趣,或引起反感。
劉承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