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為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服務是政府職責所在。
從1995年形成規模,走過14年風雨,有了自己的市場、技術研發中心、專業合作社,也有了自己品牌的李樓鄉蔬菜產業發展進程就是一幅政府服務路線的明晰圖解。
以市場興經濟
“200斤菠菜,不到半個小時就賣完了……要是沒有這個市場,現在還在路邊賣呢!”
2008年4月1日下午4點,李樓鄉桃園村60歲的菜農杜留太蹬著空三輪車向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出口處駛去。
此時,安樂鎮個體小商販王麗麗拉著剛買到的200斤菠菜正在交易中心出口處繳納交易費:“200斤菠菜,4毛1斤,2%交易費……”
原來,洛陽市有兩個蔬菜交易市場:位于洛陽市區的中原蔬菜交易中心和位于李樓鄉李樓村的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
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可同時容納大型貨車200余輛,三輪車2000余輛,每天可供2500余人正常交易,日交易量邊,120萬公斤。“相對起來,在這個交易市場買菜,價格要低一些,我今天買的菠菜,在這買4毛1斤,在中原蔬菜市場買就得5毛1斤。像我這樣的小菜販兒,在這買更合算一點。”王麗麗的話,也是大部分來此買菜的小菜販的心聲。
2002年8月初,為了適應李樓鄉日益擴大的蔬菜生產規模,為菜農銷售蔬菜提供方便,洛龍區委、區政府,李樓鄉黨委、政府,李樓村兩委支持組建了洛陽李樓蔬菜交易有限公司,并開工建設了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
走進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結算中心大樓墻壁上粉刷的“帶一批產業,富一方百姓。興一個市場,富一方經濟”兩行大字即映入眼簾。
正像交易中心成立的這一初衷一樣,這個交易中心秉著“公平交易、誠信服務”的原則,推動著當地經濟發展,造福著當地的百姓。
“過去是‘馬路市場,菜農在路邊賣菜,一是阻塞交通,二是交易不便。”李樓鄉人民政府鄉長李建告訴記者,李樓鄉蔬菜交易中心的成立,首先解決了當地菜農賣菜難的問題。
在反饋市場信息方面,李樓鄉蔬菜交易中心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交易中心成立了經紀人協會,通過蔬菜經銷商了解蔬菜市場供求信息,及時提供給菜農,菜農依此調整種植結構。”
當地菜,進入市場必檢;外地菜,抽檢。專版公布檢查結果,及時通知、限制不合格蔬菜流入市場。該中心嚴格的蔬菜檢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蔬菜安全入市。
以科技引領發展
說到李樓鄉蔬菜種植、發展,就不能不提到“四新農業”。
何為四新?
四新,即新技術、新種苗、新設施、新農資。
成立于1996年的洛陽市四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李樓鄉乃至洛陽市重要的農業技術研發中心。
在“四新農業”育苗基地,“四新農業”領軍人物、“科技村長”、現年63歲農業科研專家王義軍,正在精心地護理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
正是這位年過花甲的農業專家,在1988年研制出了我國首座骨架大棚。
“洛陽蔬菜看李樓,李樓蔬菜看北王。”回憶起骨架大棚研制成功初期北王村蔬菜種植規模的迅速擴大,王義軍記憶猶新,“我是北王村的,骨架大棚研制出來在村里投入使用后,村里的蔬菜產量提高了很多……”
今天,骨架大棚不僅在李樓鄉廣為使用,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四新農業”以自己的理念推動了當地農業發展,以農業科技“橋頭堡”的作用,推動著當地經濟發展。
近年來,王義軍的扦插育苗技術不僅惠及當地百姓,育苗品種也推廣到河南省各市縣蔬菜種植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以科技作為農業發展原動力的李樓鄉,也正在依托科技進一步擴大蔬菜種植規模,打開蔬菜銷售市場。
合作社的探索性實踐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新型農業裂變過程中,農業專業協會、合作社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樓鄉萬年青蒜黃專業合作社、太平黃瓜專業合作社的探索實踐活動就是最好的詮釋。
萬年青蒜黃專業合作社,是洛龍區成立的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除了向菜農提供市場信息、化肥、農膜、種苗、技術培訓外,萬年青蒜黃專業合作社與河南科技大學食品學院合作研發的“脫水蒜黃”已經試制成功。
萬年青村村委會主任、萬年青蒜黃專業合作社社長白建軍談起了“脫水蒜黃”研制初衷和目的:“蒜黃種的人多了,投放市場的量大了之后,價格必然會降低。要保障菜農的收益不受損,必須另尋出路。”
“‘脫水蒜黃試制產品色澤還需要進一步調整。一旦調整到位。投放市場,那么,市場對蒜黃的需求量將是非常大的。我們就可以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生產蒜黃,經濟效益將非常可觀……”萬年青村村兩委領導班子對未來的十足信心是有充分依據的。
與此同時,太平黃瓜專業合作社也正在結合李樓鄉蔬菜產業現狀,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研制適宜大眾飲用的可口的果蔬汁。
特定環境下,農業專業協會、合作社的這種探索性實踐能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引起質的飛躍。
“一杯蔬菜汁可以滿足人一天的維生素需求量,可以銷到遠洋。一、可以保障菜農利益;二、能給企業帶來利潤;三、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為了加快推動果蔬汁的研制,太平黃瓜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太平村村支書馮國強等人正通過各方面積極努力與位于太平村的水廠加強聯系。
類似的蔬菜專業協會,在李樓鄉還有李樓蔬菜協會、李樓蔬菜經紀人協會、洛陽市洛龍區董村番茄協會等。
人們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些蔬菜專業協會、合作社,都是政府牽頭成立,并以村兩委領導班子為主力的專業組織。
在形成集技術研發、產、銷、深加工為一體的蔬菜產業鏈條過程中,這些專業協會、合作社以農戶分散經營所沒有的整體觀念、前瞻性眼光推動著李樓鄉蔬菜產業的整體發展。
以品牌擴大影響力
品牌,是品牌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心靈烙印,是通過一系列市場活動表現出來的客戶忠誠度。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
李樓鄉已經開始探索并實施“農戶+公司+基地”蔬菜經營運作模式,就是為了全面提高“李樓牌”蔬菜的影響力。
在這種運作模式下,農戶分散經營的傳統模式將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規模化、公司化運作方式。這種模式勢必從質量、服務、形象、文化價值各方面塑造“李樓牌”蔬菜。
這一切的實現,都建立在當地政府的思政、勤政、謀政基礎上。
在當地政府的有力引導下,李樓鄉蔬菜種植規模正日益擴大,集技術研發、產、銷、深加工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鏈條也初現端倪。
欄目編輯萬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