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作坊
傳說,珍珠的發現與利用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是公元前500多年的孔子時代。古埃及和希臘則是公元前300多年,開始用珍珠作為裝飾物出現。古時的珍珠只能是皇室貴族的專用品,一般平民是不能隨意佩戴和擁有的。時代變遷,發展到今天,人們有一兩條珍珠項鏈,已非難事。
珍珠,歷來被視作奇珍至寶。它象征純真、完美、尊貴和權威,與璧玉并重。珍珠作為首飾,它的作用在于裝飾,它的品位在于加工,它的價值在于制作。加工珍珠首飾,程序復雜,工藝麻煩,卻收費低廉,一般人都不愿意做。從客戶送來蚌珠指導選配,到最后成型拋光,十多道工序,絲毫不得偷工,更無法減料。一條項鏈或手鐲,是否美觀漂亮,關鍵看三關。第一關:精心選配珍珠,合理安排位置。從形狀、大小、色澤、光潔度等多方面考慮,揚長避短,仔細搭配。第二關:鉆孔小心謹慎,串珠松緊有度。鉆孔時位置要合理,角度要恰當,孔徑要適宜。第三關:去漬干凈利落,拋光細膩光潔。拋光是整個制作工序中的核心,做的不好,首飾將黯然失色,完全沒有珠寶的氣與韻。
老藝人們通常會專注在玻璃板上,排列著一粒粒晶瑩的珠子,如棋在握,似圍棋九段高手對弈般思索良久方才落子。他們這種對過程不動聲色的控制,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靜氣。靜氣往往是最難學,甚至也不是能夠學來的,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手”的范疇,而達到了“藝”的境界。可惜的是,現在這樣精妙的手藝也在淡出人們的視線。
牛角梳作坊
傳說,梳子是軒轅黃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魚骨頭的啟發而發明的,從此廣大婦女,甚至男人方告別蓬頭垢面的歷史。那時沒有鋸子,梳子還只能用竹枝做,比較粗拙。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陸續出現了木梳、骨梳、角梳乃至金屬梳,形狀大小不相同,梳齒排列不一樣,功能用途不一致。
江浙一帶盛產水牛,人們發現用牛角制作的梳子,色澤烏黑,質地細膩,使用耐久,梳發順暢。經過不斷改良修正,江南的牛角梳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品牌,尤以浙江嘉興烏鎮的“沈記梳業”出眾,名揚海內外。制梳工序繁多:將牛角開、分、烘、晾之后,才能得到坯子;再將坯開、分、剔制出梳齒;做好梳背后,最后就是刮、砂、拋光。制梳工藝需要精細小心,一道程序不到位,一根梳齒出問題,則前功盡棄。
如今在烏鎮,雖說仍有一些老藝人,依然默默的在一套相當簡陋的設備上,利用極其原始的工具,認真的加工著牛角梳,做出造型別致、工藝精致、價廉質優的梳子。但這樣的老手藝,正被大工業、大機器沖擊,慢慢走入困境,甚至永久地逝去。
剃頭擔子
以前,剃頭是請師傅到家里來剃的。剃頭的師傅挑了擔子過來,一頭是木柜子,柜子是一把設計得科學合理的折疊椅,柜有抽屜,裝了推剪、剪刀、箅子、梳子、剃刀、刷子、蕩蕩布等。另一頭則挑了一個特制的臉盆架,上擱銅臉盆,臉盆里放了一條疊得整整齊齊的毛巾,下放土爐子、木炭以及一把破扇。而讓人印象最深的剃頭行頭,要數剃刀、箅子和蕩蕩布了。
現在,剃頭擔子少了,剃頭師傅必備的十六般技藝(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懂的人也不多了。年近古稀的張師傅,已經剃了幾十年的頭,他每天清晨都會從家里挑出擔子,到市區的常蒿路擺攤,風雨無阻。老人技術精湛,態度熱情,收費便宜,來找他剃頭的人還是很多。老人總會不緊不慢的給顧客圍上披布,手推剪清脆而有節奏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剪子均勻的移動,果斷的將頭發攔腰截斷,干脆利落。沒有電動剪刺耳的囂叫,更不擔心將你的頭發連根拔起,揭頭皮般的痛苦。推剪圍頭一周便剪完,張師傅絕不來第二刀。修面前,老人將毛巾用熱水浸透,平敷在顧客的臉上,然后老道地在那條油光的蕩蕩布上反復地蹭著剃頭刀,待剃刀鋒刃可鑒時,方才停下。
現在人們追求健康、時尚、休閑、快樂,還有那說不清的剃頭的品位。剃頭已經不再是剪短那么純粹了,剃頭擔子正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