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認為,陳式太極拳區別于其他太極拳的最大之處。就是陳式太極拳架強調發勁。但是陳式太極拳在發勁的剎那,將綿綿不斷的平穩呼吸變得粗急而破壞了養生的狀態。所以馮志強老先生在70歲之后,他的陳式太極拳的發勁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答:事實上陳式太極拳講究松而不軟,剛而不僵,強調發勁也強調化勁。陳式太極拳發勁前先蓄勁,然后打出,但勁力并沒斷。蓄勁時已經暗含了發勁的勢態,發勁時也暗含了回勁的勢態,神意連綿未斷。正所謂:形斷勢不斷,勢斷意相連,意斷神可接。況且發勁本身由腳而腰而肩背而手臂連綿不斷一氣貫穿,怎么能斷呢?太極拳經上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陰陽合而太極,陰陽分而無極。發勁與化勁恰是一對陰陽,只有化而沒有發,就是只有陰而沒有陽,怎么能叫太極拳呢?而且我沒聽說過哪家太極拳沒有發勁的,只不過有的含蓄,有的外現而已。
馮志強先生年老后發勁變得不明顯,那是他個人的體悟,也只不過是改變了發勁的表現方式而已,我相信馮先生的發勁功夫又有了新的進展。在養生方面,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陳式太極拳養生效果不好。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陳式太極拳改善了我的體質,治好了長期困擾我的疾病。以事實而論,我相信陳式太極拳的養生健身效果。
2、還有人說,太極拳應該是柔的,陳式太極拳有剛強的動作,因此認為陳式太極拳不是太極拳。
答:事實上,陳式太極拳有剛有柔,剛柔相濟。一路拳以柔為主,柔中有剛;二路拳以剛為主,剛中有柔。剛與柔也是一對陰陽,只有柔沒有剛,就是只有陰沒有陽,怎么能叫太極拳呢?事實上,所有的太極拳流派都是講究剛柔相濟的,正所謂外示安逸、內含金剛、綿里藏針,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綿里少了那根針就只能做衣服護體,但扎不了人。
3、有人說,太極拳講究后發制人、舍己從人,那不是喪失了戰斗的主動權了嗎,如何能戰勝敵人?
答:《孫子兵法》講“制人而不制于人”。“制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制于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斗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御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斗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俟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武者交手,向來強調掌握主動權,占住先機方能克敵制勝。故武諺有云: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又云: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與高手過招,常會覺得自己的每一舉動都已陷入對方的算計之中,有如置身網內,周身之力全使不出,處處不得勁,此便是已“制于人”,因此必敗無疑。太極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勞,待敵人進攻之時,借對方之力擊打對方,故稱借力打力。太極拳講究舍己從人、順其自然,即不主動攻擊敵人,不與敵人作正面沖突,而是順著對方,乍看起來似乎喪失了主動權,事實上太極拳的舍己從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前提下的舍己從人,是保證自己優勢境況條件下的順其自然,而不是無原則無條件地一味避讓。太極拳的舍己從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敵人來跳。太極拳的高明之處正在于看似被動,實則主動,以被動為主動,主動地去被動,勝人于無形之中,所以才更巧妙。
4、太極拳以柔克剛,柔怎樣才能克剛呢?
答:太極拳之“柔”不是綿軟無力之“柔”,而是百煉精鋼之后所成之“柔”。功力的表現者曰勁。勁力一般有剛柔之分,然而勁力之剛柔不可強自分之。剛非僵硬之蠻力,柔非綿軟之無力。軟中有硬之彈力謂之剛,硬中有軟之韌勁謂之柔。剛柔之性如彈簧,彈簧之柔韌曰柔,彈簧之彈顫曰剛。簧無柔則無剛,無剛則無柔,故剛柔實為一體。柔者,即是百煉精鋼繞指之柔,故曰柔而不軟、剛而不僵。柔者是一種勁力,軟者是一種狀態;剛者是一種勁力,僵者是一種狀態。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即為極松到極緊,極柔至極剛。剛柔無所謂優劣,兩者兼而有之且能隨機而變、應勢而變,方為懂勁。武術者非練剛,也非練柔,而是練能剛能柔、欲剛則剛、欲柔則柔之混元勁,其性如彈簧。
當有外物施力于彈簧之上時,彈簧就會收縮,此時彈簧發揮柔性,借外力積蓄自身之能量。當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彈簧便發揮剛性,將所蓄之能量一舉反施于外物之上,從而將之彈開。所以太極拳的柔是為了借對方之力、借對方之勢積蓄自身的力量與勢態,然后以剛勁之方式反擊對方。這便是所謂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剛。這種彈勁加上螺旋勁,更能發揮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