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樂
在自然界中,即便是一塊人們看來再丑陋不過的石頭,無論它色澤多么的灰黯,無論它表面風化出多少的裂痕,它也一樣擁有大自然賦予它接受陽光、空氣、水等等一切的權利,也擁有大自然賦予它的存在意義,還有與眾不同的個性與氣質(zhì),從這點看,它難道就比和田羊脂下等么,就缺失了美的內(nèi)涵與精神么?只消沾染上幾滴大自然最詩意充滿生命活力的水,它上頭便立即潤澤出光亮,反照出太陽,有了生氣,一種原始的、純粹的、質(zhì)樸的親切。
初中時候,有人給我媽送了盆洛陽牡丹,來時還沒開,含苞欲放,我看了不是很喜歡,因為和我家格格不入的,我們平門小戶,養(yǎng)盆烈艷的牡丹,襯不出牡丹的華貴,顯得俗,不如我家原有的長生花,適宜在我們平凡的家庭生長,不管是風雨廝打還是霜雪寒凍,它始終是平靜地吐翠。比起牡丹,長生花固然是素顏遜色,可是它回歸到了生命本初的狀態(tài),滲透的是生命最純粹的顏色,飽含著生命最滋養(yǎng)的成分,它彰顯的是自然界的可愛大美。
近來干旱,我不禁回憶起好多年前一場仲夏入夜的暴雨,精彩。遺憾的是今日的孩子很少會在暴雨時去趴到窗邊,他們或許是非常恐懼、厭惡雷閃的。暴雨時,聽雨滴擊打著整座城市,如同天空在釋放能量,這種能量對于人來說其實很有用處。如果用心去聽,可以分離出雨打在地面上、草坪上、墻頭、墻壁、樹叢、汽車、玻璃窗子上、遮空調(diào)的帆布篷子上、鐵門上、以及墻外金水河上的不同的聲音,加上天上雷響作定音鼓,河水湍流聲合音,它們完美和諧地統(tǒng)一在了一起,當然這其中一定也夾雜著我視聽上的想象,可是沒人會像聽交響樂一樣地欣賞暴雨聲。音樂是最能調(diào)節(jié)人的心情了,雨聲的效果也是一樣的,讓我覺得心情很爽朗,疲憊緩解了。
如果生活總是緊張的、快節(jié)奏的、復雜的、強烈沖擊著視聽感受的,那么我們的感官上的敏銳力就日漸感觸不到細微。就像嘗遍五味而無味了一樣,中國人最重食飲,劃分南北,北方講究調(diào)料,而南方則注重原材料。依老子之意,菜肴若靠五味來調(diào)和,反是沖了原料鮮美。記得去天目山,吃剛下來的冬筍,不過是鹽水煮出來的,可怎么就吃不夠,吃的滿口清香,沁人心肺,這是最質(zhì)樸本初的滋味,因此讓人難忘、回味。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的審美是最自然的、最真切的。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強烈奪目的事物,反而會忘記得相快,樸素的格調(diào)在人心中只留下一個淡淡的印記,卻可以長久不斷地釋放著使人精神愜意舒適的清幽。且不說樸素是不是最美,這是最合算的保養(yǎng),只需保持在一種樸素的格調(diào)中,便完成了身心平靜、自然和諧的養(yǎng)生過程。
中國人的高明就在于我們的哲學和自然、和養(yǎng)生相結合,我們懂得順應自然,懂得樸素生活的真諦。不管今后世界會面對怎樣的危機,我們還是要保持著樸素的情致,和身邊的小孩子一起玩耍。尋找一下周圍自然的樂趣,在這樣真切的閑情交流中,我們的困惑可解,許多問題都會被啟發(fā)。
當下生活,人人都適應著怏的節(jié)奏,步調(diào)很難緩下來,這樣實際是在加速自己心智的衰老,加劇身體的疲憊。抬頭可見的人情世故,低頭可見的利益關系,處處都是的附庸權貴,讓我們浮動的心上積滿了浮華的塵埃,我們需要心靈的滌蕩,我們需要的先人的自適,這便是要回走在樸素平凡的生活道路上,回歸于自然簡單的循環(huán)中。
(摘自《檔案界》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