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明 程 曦 劉俊新
充分就業是政府重要職責和執政目標,科教興國是基本國策,發展職業教育事關城市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當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發展職業教育十分重要,提高職業教育就業率十分必要。
(一)建立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機構的辦學與市場就業需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1.根據崗位的要求,圍繞高技能型緊缺人才的職業技能要求,去除繁瑣深奧的理論知識,明確教學過程中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突出每個知識點的技能訓練指導和技能操作,強調教學中實用技能的訓練,理論考核內容向實操傾斜,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2.企業專家,專業教師聯合授課,實施“雙元教學”。企業全過程參與教學;企業專家開設講座;企業派遣教師共同授課;聯合開展工學結合教研活動。
3.工學結合的培養人才模式符合當前的高職教學改革理念,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培養等諸多方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工學結合的培養人才模式有利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提升專業的知名度。工學結合的培養人才模式為師生提供了基于真實項目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工學結合的培養人才模式能為校企合作,教師科研開辟新領略,營造學校、學生、教師、企業的多贏局面。工學結合的培養人才模式能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具有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的作用。
(二)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的行業職業教育集團“雙元制”職教模式。
1.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具有其它形式無可比擬的優勢。目前我省政府培訓資源過于分散,不能發揮資源整體優勢,眾多的中小企業難以單獨舉辦職業教育中心,因此,經濟要加快發展,就必須培養大量的專業人才。組織企業聯合舉辦或者由行業主辦跨企業培訓中心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
2.實施行業協會、企業、高職院校聯辦專業模式,在符合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和要求的基礎上,以人才需要方為出發點考慮問題,突出強調協會、企業、學校三位一體,調動三方面的積極性。學生一面在企業接受培訓,一面在職業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這種形式學習人們稱為“雙元制”。是學校與企業分工協作,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實踐為主的一種成功職教模式。青少年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將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它是以培養專業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
3.實施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培訓與職業教學相結合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培養大批高質量技術工人,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雙元制教育體系中,企業在職業學校招生前提供培訓崗位,與學員簽訂“教育合同”,并且積極投入,職業學校學習的三年中,第一學年,每周有三天在企業,后兩年每周有四天在企業。學員在企業期間,就以一個工人的身份面對客戶,零距離的與崗位接觸。通過三年的學習與鍛煉,對工作崗位了如指掌,駕輕就熟。在三年里,企業對學員也有了深刻的認識。雙方都互相透徹,到職業培訓結束時學員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三)雙元制模式下企業利益回報。實施以職業性任務和行為過程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其現實意義在于提高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效性,使職業學校教學進一步發揮好配合企業實踐教學的功能。當然對于職業學校的學員來說通過2到3年的培訓很容易從學校生活過度到職業生活,而對國家來說則降低了職業培訓的政府投入,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國家范圍內一致的技術水平,保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
(四)實施職業教育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結合。
1.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與開發。我省農村人力資源總量豐富,要把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成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就必須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知識與技能等的傳授與培訓,完成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必須依靠職業技術教育。
2.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實施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我省農村勞動力主要有兩個流向,在農村從事勞動生產勞動和向城鎮轉移,即農村新型農民的培養和實現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我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缺乏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制約了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規模和速度,其中1/4至1/3為15~25歲的農村勞動力在城鎮非正規職業。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新型農民。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擴大農業產業經營,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強農民的收入等。
3.大力推行“農場+公司”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中做到“四個結合”即教學與產業結合,學校與企業結合,頂崗勞動與專業學習結合,實際生產與理論學習結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建成以專業帶頭,人為龍頭,以專業名師和校外專家為核心的“雙師型”教學隊伍。每年選派專業教師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培訓服務。
(五)建章立制,健全助學體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等,督促財政及時撥款。由于財政撥款的滯后性,使得有些該資助的學生因畢業離校而得不到資助。嚴格學生身份審核,建立專項資金賬戶,歸范使用途徑。
(六)加強審計監督。當一國經濟的現實失業率等于自然失業率時,我們就說這個國家已實現了充分就業,作為“免疫系統”的國家審計就是要著力促進解決擴大就業問題。以促進就業再就業為目標,加大專項資金的審計力度。既要審計調查殘疾人就業保障基金征收、管理、使用情況,又要審計調查再就業財政專項資金安排使用情況,確保就業再就業資金足額征收與安排,促進這項直接關系民生之本的就業政策與專項資金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效益。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
大學、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