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芯瑩
寶寶檔案:王澤斌(樂樂),
男,07年5月出生
個性特征:活潑愛動、古靈精怪
在討論樂樂說“不” 的現象之前,我們首先要來討論一個有關敏感期的話題。所謂敏感期,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對某項事情或事物特定的喜好,并為此樂此不疲、不厭其煩地重復”的現象,這個階段就是“敏感期”。正如一個1歲的孩子,會掙脫成人的懷抱,獨自蹣跚走步這個“走的敏感期”一樣,其實,說“不”也是孩子的一個敏感期的表現。所以,作為成人,應當了解孩子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并觀察他在敏感期內的各種表現,制訂適合他的成長方案,才會真正培養出一個在快樂中成長的寶寶。
針對樂樂的現象,我們建議媽媽們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
第一,尊重孩子的言行
兩歲左右的寶寶動作能力、認知能力逐步完善,自我意識加強,所以凡事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思想來進行,不再是當初媽媽領到哪里就去哪里、媽媽說什么就是什么的乖孩子了。這些行為正是代表孩子成長的跡象,所以作為成人,一定不要過多地指責:“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怎么這么倔……”殊不知這些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內心。如果成人再加以行動上的限制,更是會助長孩子的任意行為或者扼殺孩子原本探索性的本意。
第二,給予選擇和啟發
孩子愛說“不”,有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就像成人有時候的一句口頭禪,我們自身并未察覺,但它已經發生了。作為家長千萬不要追根問底:“為什么不啊?”這會讓孩子本來的無意,成為你們之間一個徒增的矛盾。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忽略過去。當然,大部分的時間,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家長朋友還是要多一些技巧的。比如同樣是吃飯,我們給以選擇,“寶寶,你是先吃菜還是先喝湯啊”,遠比我們的一句“寶寶快來吃飯”效果要好得多。孩子認為他被尊重了,不再是單一地命令他做什么了,整個過程對他來說就更加有意義并樂意去做。同樣,我們還可以利用正話反說或者啟示的語氣來說。比如寶貝喝水的時候,到最后幾口不想喝,媽媽就可以說“最后幾口咱們不喝了吧”,寶貝們通常則會回答說“喝”。孩子的叛逆其實對于事情本身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對于他們自身來說,那是一個自己說了算、自己可以做主的過程。
第三,合理建議、積極暗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著他們極具自我,其實是缺乏正確的概念的。但是正是這種自我的表現,會促進后期他們的觀念的成熟、穩定。作為父母,我們絕對不可包辦代替,但在適當的時候,必須要提出合理的建議給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我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爸爸:兒子1歲9個月,在努力地攀爬滑梯,當他想趴著滑下來的時候,站在高高的但窄窄的梯面上卻不知道怎樣轉身。媽媽伸手要去抱他,孩子高喊著“不要”。于是爸爸站在滑梯滑道下面,對孩子說:“寶貝,你試試可以先蹲下來,然后看可不可以轉身。”孩子就蹲了下來,用了將近兩分鐘的時間轉身。因為可能是第一次趴著滑,明顯有些緊張。但是他的表情卻告訴爸爸媽媽一定要自己來。這時候爸爸又說話了:“寶貝,沒關系,爸爸在下面保護你。”于是孩子很慢很慢地滑了下去。在到達終點的時候,那個爸爸抱著他,把他舉得高高的,給他說鼓勵的話。看到這些,我深深地感動。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可是,往往我們的愛并不能迎合孩子的心理,甚至愛河泛濫,磨滅了孩子原本的能力。這就要求父母應當明白“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的道理。當孩子想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的時候,我們有責任告訴他該怎么做,更有義務教給他從反復失敗中積累經驗,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才是民主的、懂事的、樂觀的。
作為一名教育者,其實更是一個觀察者。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父母總是在擔憂,或總是在炫耀。把孩子當做一種問題抑或是一種安慰。其實,更多時候,需要我們更冷靜更理智地看待一切。我們必須了解孩子,了解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與后果,才會幫助我們調整出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教育、引導、協助孩子健康成長。
(本文作者系鄭州市南方貝貝早期教育機構教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