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我所接觸的家長中,有很多是在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中有著相當豐富經驗的成功者。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面對自己家庭教育的問題,很多人卻只能無奈地承認自己的失敗。事實上,如果這些家長能在家庭教育中同樣引進企業中的經營管理理念,像經營客戶一樣經營自己的孩子,企業中的成功經歷也同樣會在家庭教育中再現。
像尊重客戶一樣尊重您的孩子
案例一 劉芳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兩年前父母離婚了。在簽訂離婚協議前,孩子一直努力試圖調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但是父母對此都不予理睬,媽媽甚至很反感地對劉芳說:“大人的事情大人自己會處理,你一個小孩子瞎摻和啥?”從此以后,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與父母幾乎沒有了溝通,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在企業經營中經常提到“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言外之意首先便是尊重自己的客戶。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苦心經營的對象則是自己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是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所以有權干涉孩子的一舉一動,有權要求孩子做一切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他們理所當然應當接受這一切。而事實上,這種缺乏最起碼尊重的家庭教育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日積月累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道鴻溝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前還不太明顯,而到孩子升入中學,逐漸進入青春逆反期,沖突將日漸突出。而處于心態波動期的孩子,要想取得好的成績,無異于癡人說夢。
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作為家長應當認識到自己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上帝”只是借父母之體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生命,養育之恩不能想當然地與管束之權對等。人人都是渴望尊重、渴望理解的。而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孩子對父母的尊重被視為理所當然,孩子應當在家庭中得到的最起碼的尊重卻常常被家長忽視,孩子并沒有被看做一個獨立的生命,他們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只是一個逆來順受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原本應當在被尊重中學會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以及對他人的關愛統統在這冠之以“愛”的囚牢中逐漸消失殆盡。很多家長在孩子已經出現一系列讓人痛心疾首的問題之后尚不自知,他們在向世人“祥林嫂”一般訴說自己含辛茹苦養育孩子卻落個如此下場時,卻從沒有人意識到,釀造這杯苦酒的人正是自己。孩子不尊重自己和他人,因為沒有人教他,也從沒有過切身的體會。長期生活在不被尊重的環境中的孩子,最終會形成兩個極端:一種是對家長充滿敵意,拒絕溝通;一種是喪失自尊和自信,自己看不起自己,從此生活得畏畏縮縮。
如果家長能夠在家庭教育中也運用企業經營中對客戶的經營理念,正視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在為孩子提供建議和幫助時,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走出家庭教育誤區就指日可待。一句話,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指責、抱怨,而是被尊重的感動。
像了解客戶一樣了解您的孩子
案例二 張萌是一名初三的學生,馬上就要中招考試了,但他卻輟學在家。用孩子自己的話來說,他早就厭煩了學習,反正自己也學不會,還不如在家打打游戲。據了解,孩子這種厭煩的情緒從小學一年級便開始了。當時報課外興趣班時,自己只想學武術,媽媽卻給他報了書法、繪畫、拉丁舞,而對他想學的武術卻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理由是“打打殺殺不是好人做的事情”。書法、繪畫、拉丁舞沒有為張萌帶去任何快樂,反而將他學習的興趣扼殺于襁褓之中。
我曾經多次對一些自認為相當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作過一些測試,測試題很簡單,例如“您孩子目前最好的朋友是誰” 、“您孩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等,標準答案是由孩子提供的。但測試結果很讓人遺憾,就是這些自認為已經“相當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長,回答完全正確的不足20%。
我還聽說過一位普通營銷員的故事。在這位營銷員的包里,有一個作了密密麻麻記錄的筆記本,上面記錄了她所有客戶近期的詳細日程安排。當她被客戶以沒有時間為由拒之門外時,她總會翻開自己的筆記本,很平靜地對客戶說,我是做過充分了解的,我所挑選的時間是您沒有安排的時間,況且我占用的時間不會太長。客戶往往會被她的這種精神所感動,用她的話來說,經營客戶首先必須了解客戶,如果對自己的客戶缺乏足夠的了解,經營自然無從談起。
而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客戶”缺乏起碼的了解,卻一直妄圖能夠經營好他們。很多家長總是熱衷于為孩子安排生活,他們安排的理由是孩子太小,不可能對很多問題考慮周全,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的安排是完全為他考慮的。事實上,除了極少數孩子能夠認同家長的選擇之外,大多數孩子都是迫于某種壓力疲于奔命,絲毫感覺不到生活、學習的樂趣。長期生活在這種缺乏自我的環境中,孩子逐漸喪失生活自主能力和競爭能力,出現厭學、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只是遲早的事情。而同樣的道理,家長也會在高強度的勞動中喪失掉對孩子需求了解的敏銳性,無法及時了解到孩子的需求,自然也就無法及時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支持。
不了解客戶的需求,就無法為客戶提供真正的服務;不了解孩子的現狀和需求,就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家長,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像理解客戶一樣理解您的孩子
案例三 劉曉楠進入初中后,開始出現女孩正常的生理反應。當她第一次因內衣上的血跡惶惑不安時,媽媽只是很不屑地對她說:“不要大驚小怪的。”因此,這個孩子每個月特殊時期都在恐懼與焦慮中度過,原本一直處于佼佼者的她成績直線下滑,家長還整天絮叨,讓她好好努力。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往往對孩子的學習只看結果,而不關注過程,更無法找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無法給孩子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長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時更多時候具有一定的“本位思想”,即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和處理問題。
在客戶營銷中,專業的營銷人員都善于去思考一些關于客戶的問題,而他們在考慮和處理這些問題時,總是站在客戶的角度:為什么客戶會猶豫不決?如果我是客戶,在面對重要抉擇時,究竟會是什么因素阻礙我的決定?什么因素會讓我轉變自己的決定?凡此種種。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考,營銷人員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客戶的每一種行為和決定,也才能夠更好地去妥善處理可能碰到的問題,最終促成客戶對自己及產品的認同。
家庭教育中的家長也應該借鑒營銷人員處理客戶問題的經驗,在面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時,不要一味地埋怨指責,放下自己的架子,真正像面對自己的客戶一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一些問題,杜絕“本位主義思想”。當家長也能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考慮問題時,您會發現,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無緣無故的;當您能夠意識到這樣一點時,您就學會了理解您的“客戶”,能夠預見教育的效果:其一,讓您能夠坦然面對孩子的“錯誤”,真正給他需要的幫助;其二,讓孩子更愿意與您交流,緩和您的家庭教育環境;其三,您會發現更多孩子的優點,您會真正愛上您的孩子。
像幫助客戶一樣幫助您的孩子
案例四 張先生是一位事業成功的家長。孩子是一個小學六年級的男孩,成績一直不太好。為了刺激孩子努力學習,張先生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請家教、報輔導班、允諾考好了提供什么樣的獎勵……可是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張先生很頭疼:我該怎樣幫孩子他才能讓我省心?
“全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 喬·吉拉德曾經說:“我賣車有些訣竅:就是要為所有的客戶都建立系統的檔案。我每月要發出1.6萬張卡,并且,無論買我的車與否,只要與我有過接觸,我都會讓他們知道我記得他們。我寄卡的所有意思只有一個字:愛……” 喬·吉拉德在營銷過程中更多地強調“營”,即經營自己的客戶,而對“銷”的重視程度反在其次。事實證明,只要做好了“營”,“銷”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家庭教育中也同樣應當運用相同的原理。家長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保證其在今后的生活中有較高的適應和競爭能力。但是,如果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只盯著我們的最終目的,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其最終的效果并將其表現在自己的一舉一動中,就好像營銷人員在每一次客戶服務中只是赤裸裸地談“錢”,客戶一定不會接受,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而如果我們能夠暫時拋掉所關注的最終目的,像喬·吉拉德一樣,將愛的信息傳遞作為唯一的訣竅,最起碼不要讓孩子直接感覺到您的目的,我相信,就好像我們已經做好了“營”,“銷”(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的結果將自然完成。
企業中的經營與管理理念在各行各業都是相通的。我深信,在各行各業有著成功經驗的家長,只要在您的家庭教育中用一點點經營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像對待您的客戶一樣對待您的孩子,您的收獲將足以讓您欣慰!(本文作者系鄭州好朋友家庭教育中心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