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中國有句俗語:屁乃人生之氣,豈有不放之理。每個人都免不了放屁,但除了讓聞者惡心、放者尷尬外,幾乎沒人把它當回事兒。不過,近日的科學發現卻讓我們對屁不能等閑視之。有科學家甚至稱,對“屁”的研究可以造福于人。
屁含有400多種成分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上世紀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時,曾專門組織人對“屁”進行研究,發現屁里含有400多種成分,其中主要是氮、氫、二氧化碳、甲烷、氧等無臭氣體,及微量的氨、硫化氫、吲哚(一種有機化合物)、糞臭素等形成惡臭的氣體,盡管這些惡臭成分不到屁總量的1%,但人的嗅覺非常靈敏。
近年來,屁的主要惡臭成分之一硫化氫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去年10月2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美加兩國科學家對硫化氫與血壓調節之間的新發現——放屁能使老鼠血管擴張,有助于老鼠的血壓保持在較低水平,可以預防高血壓。同時,老鼠血管壁上的細胞可以自己合成硫化氫,并起到降血壓的作用。領導這項實驗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學家所羅門·施奈德表示:“硫化氫是近年來最新發現的一種氣體信號分子,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我們希望研制出促進硫化氫生成的藥物,以此作為現有高血壓治療方法的補充藥物和手段。”
不能不知的“屁”常識
屁是腸道中的食物經細菌發酵時產生的氣體。在大腸內,特別是大腸到直腸這一段,在此“定居”的細菌不少于100種,數量約在100萬億個左右。它們參與食物的分解,以利于腸壁吸收。在分解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有害的物質和氣體,這些氣體集中起來就成為屁。一個成年人每天進入腸道的氣體約有7~10升,大部分會由腸壁血管吸收,而從腸道排出的氣體約有0.5升左右,這就是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天放出的屁,但那些克制不放的氣體會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后由尿排出體外。
一個人每天放屁的多少,與人們的食物構成和烹飪習慣有關。大蔥、洋蔥、姜、大蒜、薯類、甜食、豆制品和面食,都能合成大量氫、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氣體,多食用此類食品會不可避免的多放屁。而吃得越油膩(如肉類、各種油炸食物),放出的屁越臭。
此外,鮮為人知的是,屁還是一種危險氣體,屁中所含的氫有時高達47%。在這種情況下,一丁點兒火花都可能引起爆炸。所幸,屁中的氫并非總保持在引爆的臨界值,而進入空氣的屁會很快被稀釋。即便這樣,在某些特定的場所,對屁仍不能掉以輕心,比如在密閉的太空艙里,宇航員放屁就可能引起火花,后果不堪設想。為此,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時,為了解除隱患,專門立項劃撥經費,對屁進行研究,研究吃何種食物,才能使宇航員在飛行過程中少放屁,以防患于未然。
屁在臨床診斷中,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如有的人腹痛如絞,涕淚交流,便懷疑自己身染急癥。誰知放了一陣屁之后,腹痛頓時緩解,這就是屁在作怪。如果人數日不放屁,腹痛陣陣,往往是腸道梗阻的先兆;如果屁聲連連,臭氣熏人,則可能與消化不良或貪食肉類有關;如果屁聲如雷,卻不太臭,則大多是因為貪食含淀粉過多的食物(如薯類等),這些食物在腸道內發酵所致。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