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一、是地上,還是地下?
題目:衣服拖落在地,請問:是拖落在“地下”,還是拖落在“地上”?
A:地下。錯。你等死吧。 B:地上。恭喜你。答對了。
事由:明世宗患病,召太醫徐偉御診,徐氏進得皇宮,見“吾皇”坐在一張矮床上,龍袍落于地,徐氏逡巡腳步,“皇上龍衣在地上,臣不敢前。”世宗聽言大悅,重賞徐氏,親執御筆給內閣大學士批示賞文:“偉適診脈,稱衣在地上,足見忠愛。地上,人也;地下,鬼也。”
評析:人謂官場風光,風光誠然風光,然而,無限風光在險峰,官場也是最為險惡的地方,錦衣玉食的廟堂旁邊是萬劫不復的深淵。皇恩情深似海,皇心神鬼莫測。一語“地下”與一語“地上”,在我們平民百姓這里有甚區別?一點區別也沒有!而在皇上那里,卻是人鬼之別,而在臣下那里,也是生死之界。若徐偉說“龍衣掉在地下。”那他肯定死定了,你說懸乎不懸乎?在官場,你給老百姓做錯事,可能一點事也沒有,但你對領導說錯了話,那你吃不了兜著走吧,所以莫怪官場盡是官話套話,那是其求生的職業語言,官僚們恨不得所有的話都是套話,這樣安全啊。象棋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說,官場更是一言不慎一生皆廢的,一言丟官者有之,一言丟了老命的,也不少。可怕的是,你可能弄不清哪句話說錯了,比方徐偉說的“地上”,說得討乖,純是碰的。
二、是拍馬屁,還是揭龍鱗?
題目:“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果領導要以你為鏡明得失,請問:你該怎么做?
A、趕緊拍馬屁。錯。B、認真揭龍鱗。錯。
正確答案是:什么都不說。
事由:苻生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第二代領導人”,某日上朝,忽然要納諫,鼓動群臣向他提意見。大臣摸不著頭腦,都不敢貿然開口,過了半天,某官唱諾:“陛下即位以來,處事圣明,黎民樂業,天下升平。”苻生聽得這話,變色怒斥:“這是阿諛奉承。”立命推出殿外斬首,另有大臣見之,以為苻生真想納諫,于是壯著膽子進言:“陛下皆明,然則刑罰過重,殺人過多。”苻生聽罷,高叫一聲:“這是惡毒誣蔑。”立命將其推出殿外斬首。
評析:世人皆曉揭龍鱗難,其實,拍馬屁亦難,揭龍鱗揭得領導痛,拍馬屁也可能被領導認為傷害了他的形象,人家領導可是端正圣明剛直虛懷的,怎能受你宵小之徒的阿諛蒙蔽?龍鱗揭不得,馬屁拍不得,看起來這是“生存還是毀滅”的兩難選擇,其實,這并非非此即彼,其中有第三條寬廣大道可走:不說,什么都不說。千年官場有大秘訣是:多磕頭,少說話。這六字當然是對上級而言的,對百姓要磕什么頭?清代王文韶身歷咸豐、同治、光緒三朝,任你天子換,我巋然當大官,他憑的就是這六字訣。李伯元《南亭筆記》中載:王文韶入軍機處,一日,兩大臣爭訟于朝,相持不下,西太后不能決,轉問王文韶看法如何,王“耳聾”不知,只是笑;西太后再三問,王仍然“耳聾”,只是笑,西太后看那縮頭烏龜樣,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玻璃蛋。”王仍然“耳聾”,一如既往只是傻傻地笑。這六字訣念到這般境界,跟著哪個主子都是吃香的。
三、是47歲,還是7歲?
題目:某人歷經了47個寒暑,在一個官衙里當了7年尚書,請問,某人有多大年紀?
A:47歲。錯。 B、47歲+7歲=54歲。錯。
正確答案:7歲
事由:南北朝時梁武帝伐齊,把齊之大臣名袁昂者擄來,初,袁氏不屈,后,施施然當梁帝尚書焉,屆7年,某日武帝體恤“老臣”,說體己話,“齊明帝用卿為黑頭尚書,我用卿為白頭尚書,良多以愧。”袁氏對曰:“臣生四十七年于茲矣,四十以前,臣之自有,七年以后,陛下所養,七歲尚書,未為晚達。”
評析:民國傅孟真先生有一個官僚論,很中的,他說,中國向來臣妾并論,官僚作風就是姨太太作風。官僚對上司,揣摩逢迎,諂媚希寵;官僚對同儕,排擠傾軋,爭風吃醋;官僚對下級,作威作福,頤指氣使。誠哉斯論。但在下覺得,官僚對上司,不僅是臣妾作風,更是臣子作風。中國向來既有臣妾并論,更有臣子并稱。官僚愛做上司之妾,其實更多時是做上司之子,比對爹還孝敬三分。你看這個袁尚書,他父他娘生他47年,他說前40年不能算數,不是爹娘養的!梁武帝讓他當了7年尚書,他老大一把年紀了,竟說是梁武帝的7歲娃娃,梁武帝此時還沒47歲呢。在官場,你只要有能耐給他官做,他五六十歲了也會喊你二十七八的人做爹。不論皇帝是三四歲登基,還是三四十歲掌璽,七老八十的老臣都會一概自稱臣子。若再過二三十年,梁武帝之玄子玄孫即位,仍用這個袁尚書,袁尚書肯定會說:“我是您一個未曾滿月的滿崽尚書啊。”
(摘自《諷刺與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