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華 張國梁等
中國草原紅牛是由吉林、內蒙古、河北三省區協作,以引進的兼用短角牛為父本,以當地飼養的蒙古牛為母本,經雜交改良、橫交固定、自群繁育三個育種階段,在以放牧飼養為主要條件下育成的兼用型新品種牛。1985年,由農牧漁業部組織專家驗收,正式命名為“中國草原紅牛”。
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主要飼養在吉林省西部地區。已形成了偏乳型草原紅牛(含1/4丹麥紅牛血)和偏肉型草原紅牛(含1/4利木贊牛血)兩個基礎群體,為品系繁育奠定了基礎。
一、特征特性
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適應性強、耐粗飼、繁殖率高、性情溫順,沉積脂肪能力比較強、早熟,尤以乳和肉的品質好、風味獨特而受到消費者的好評。
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全身被毛為紅色,體格中等。頭清秀,角呈蠟黃色、角尖稍黑、向前上方彎曲、多呈倒八字形。頸肩較寬厚、結合良好,胸深較寬,背腰平直,尻長較平。四肢端正,蹄質結實,骨骼健壯,肌肉較豐滿,整體結構勻稱,側觀呈長方形。母牛乳房發育良好,多呈盆狀。
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初生犢牛含1/4丹麥紅牛血的公、母平均體重32.51公斤,體高68.84厘米;含1/4利木贊血的公、母平均體重34.38公斤,體高71.35;成年公牛平均體重893.8公斤(850~1050公斤),體高142.7厘米;成牛母牛平均體重475.8公斤,體高125.5厘米。
二、生產性能
1.產奶性能。母牛放牧加補飼,每產3~4公斤奶補混合精料1公斤。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含1/4丹麥紅牛血的三產母牛平均泌乳天數244.39天,泌乳量3168.64公斤,最高個體產量5329.8公斤;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含1/4利木贊血的三產母牛平均泌乳天數231.86天,泌乳量2821.09公斤,最高個體產量4764.4公斤,平均乳脂率4.0%以上。
2.產肉性能。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含1/4利木贊血的斷奶小公牛,持續育肥310天,18月齡出欄體重520.7公斤、育肥期日增重1102克,宰前活重506.3公斤、屠宰率59.22%、凈肉率49.19%、骨率10.03%;18月齡架子公牛強度育肥180天,24月齡出欄體重549.6公斤,育肥期日增重1447克,宰前活重534.67公斤、屠宰率61.07%、凈肉率51.96%、骨率9.1%。
據吉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品質分析室對18月齡出欄的持續育肥牛肉質分析結果:中國草原紅牛粗蛋白21.96%、粗脂肪6.04%、油酸45.29%、亞油酸5.93%、與鮮味有關的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22.02%,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含1/4利木贊血分別為22.72%、4.92%、44.45%、6.1%和21.57%。
3.繁殖性能。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母牛性成熟期一般為14~16月齡,發情周期平均21.2天,多為18~23天,發情持續時間12~36天,早春分娩的母牛多在產后80~110天發情,夏季分娩的母牛多在產后40~50天發情,母牛妊娠期平均為283.5天。由于受當地飼養條件影響,形成了季節性繁殖,多集中在6~9月份發情,冬季營養較差,多不發情。據對通榆縣三家子種牛繁育場連續五年的資料統計,繁殖成活率84.74%,產犢間隔407天。
公牛1周歲左右性成熟,1.5~2周歲開始采精配種,一次射精量4.5~10毫升,精子密度6~10億/毫升,原精活力0.7左右。
三、適應性
吉林省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風沙干旱,夏季炎熱,最高氣溫達40℃,且蚊蠓繁多;冬季嚴寒,最低氣溫達-38℃。中國草原紅牛在草原上放牧飼養,不怕風吹雨淋、烈日暴曬、蚊蟲叮咬,在風雨嚴寒的冬季也沒有畏縮、戰栗、弓腰等不適應表現。放牧采食性強,不論草質好壞,都能安靜采食,游走范圍不大。夏季吃飽青草后,抓膘快,換毛早。對一般疾病的抗御能力強,發病率低,表現對環境條件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種牛已推廣到遼寧、黑龍江、內蒙、安徽、甘肅等十幾個省區。目前飼養一頭吉林系中國草原紅牛成年母牛年純收入3000元以上(出售鮮奶和斷奶犢牛),經育肥后的草原紅牛肉每公斤售價40~50元。飼養中國草原紅牛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吉林省農科院畜牧分院 胡成華 張國梁等 郵編:1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