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與成雞有很大差別,雛雞代謝旺盛,生長迅速,但其體溫調節機能差,消化吸收能力弱,免疫機能尚不健全,膽小怕受驚。因此,在生產中應特別重視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一、雛雞飼養
1.初飲。雛雞的第一次飲水叫初飲。初飲最好在出殼后24小時內進行,要求用溫開水,并在水中添加適量抗菌素和5%~10%的葡萄糖。剛開始有的雞不會喝水,飼養管理者應把雞嘴按入水中,教會3%~5%的雞飲水。初飲后,由雛雞自由飲水,確保不斷水,3~7日后才能換用乳頭飲水器。每天要檢查飲水器是否衛生,雛雞飲水是否充足。
2.開食。開食時間一般在初飲后3小時至出殼24小時以前。觀察雞群,發現有1/3以上的雞有覓食表現時就可開食。開食過早,會引起消化不良;開食過晚,會消耗雛雞體力,影響生長發育。
開食方法是將準備好的玉米等顆粒飼料撒在開食盤或硬紙或淺邊飼槽內誘食,1~2天后逐漸撤掉開食盤,換成料槽,并隨著日齡的增大,適時調節料槽的高度,以減少飼料浪費。料槽內飼料的高度以料槽的1/3為宜,每日喂3~5次即可。
3.斷喙。斷喙對于雞群來說有較大應激反應。斷喙要避開發病和防疫期,一般以6~10日齡最好。斷喙前幾天,應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和維生素C,以減輕雞的應激反應。斷喙后料槽中的飼料量要充足,以免雞喙碰到槽底而疼痛。
斷喙操作方法:先加熱斷喙器,斷喙人員左手抓住雞腿,右手拇指輕壓雞咽,使其收縮舌頭,雞頭斜向下,雞體向上傾斜,在離鼻孔2毫米處切斷,確保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斷喙后注意觀察雞群,有創傷出血的雞應重新燒灼止血。
4.防疫。育雛期是防疫的關鍵時期,許多疫苗都是在育雛期接種的。在生產中,應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訂恰當的免疫程序,主要考慮該地區可能暴發、流行的疫病來設計免疫程序。免疫接種前后應在飼料中添加抗應激藥物,免疫時應選擇合適的免疫途徑,正規疫苗生產廠家提供的產品均附有使用說明,可根據使用說明進行免疫。同一種疫苗用不同的免疫途徑所獲得的免疫效果也不一樣,如新城疫疫苗,滴鼻、點眼的免疫效果比飲水好。免疫最好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在免疫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陽光照射和高溫、高熱氣候。育雛期常見防疫有:7日齡H120三聯苗滴鼻,10~12日齡傳染性法氏囊中毒疫苗飲水,20~25日齡傳染性法氏囊中毒疫苗飲水,25~28日齡新城疫IV系苗飲水、副粘一禽流感滅活苗注射等。
二、雛雞管理
1.保溫。由于雛雞體溫調節機能差,對溫度的反應十分敏感,所以溫度控制是育雛成敗的關鍵。
溫度高低應根據雛雞生長發育、采食、運動等情況來確定。雛雞活潑,食欲旺盛,飲水適量,糞便正常,雞群分布均勻,表明溫度適宜;雛雞聚集在一起,靠近熱源,行動遲緩,發出鳴叫,說明溫度過低。育雛室內溫度一般為33~35℃,每兩天降1℃,每周降2~3℃,直至完全脫溫。使用炭爐加溫時,要注意人員和雞群的安全,防止中毒。
2.通風。通風除了滿足雛雞對氧氣的需要和調節溫度外,還可以排出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以及水汽等,降低室內濕度。通風要看季節、風向。夏季要加強通風。冬季開窗時間不宜過早,迎風面的窗子開小些,背風面的窗子開大些,下午要及早關窗。通風與保溫是一對矛盾,既要保溫又要通風,應在保溫的基礎上適當通風。
3.光照。光照對雛雞的活動、采食、飲水以及性成熟等都有重要作用。育雛前三天,采用23小時光照,以后根據雛雞體質,漸漸減少光照時間,一般每周減少3~4小時,直至自然光照。
4.衛生。在蛋雞生產過程中,育雛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因此,在此期間要保持環境衛生,加強疾病防治。禁止外人參觀雞舍,及時清除糞便,雞糞、死雞不準亂堆亂放,死雞應深埋,飼養員進入雞舍應換工作服,雞舍門口應設消毒池,定期和不定期進行舍內、外消毒。(江蘇省海安農業工程學校 吳錦龍 郵編:22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