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文
我是農民的兒子,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國標準傳統式農民的兒子,父母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不知“伊妹兒”為何物,沒什么致富經,只能靠天刨地生存,但他們腳踏實地,勤儉節約,尊老愛幼……正是憑著這些中國農民傳統的優良品質,父輩農民們營造了許許多多個幸福溫馨的家庭,構成了和諧中國的基本原素。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腳踏實地。在農民這里得到最有力最真實的詮釋和印證,誰播種得及時,田間管理付出的汗水多,誰收獲的糧食就多。這一過程同時還告訴我付出就有收獲,但付出的不一定等于收獲,不付出就一定沒有收獲。我常以此為鑒,提醒自己做事要認真,工作要踏實,要一步一個腳印,要年年播種希望,時刻付出汗水,為心中的理想不停地耕耘。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勤儉節約。我清楚地記得祖父一次次撿起那散落在田間的麥穗,清楚地記得父親一遍遍清掃撒在打谷場周邊稻谷的情景,那份執著和感情猶如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常以此為鑒,告訴自己要勤儉節約,衣服保暖、合身、整潔就行,不追求時髦;飲食上吃飽吃好,不浪費每一粒糧食;住房上一家三口幾十平米足矣;出行上能步行的絕不坐車。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為國家和社會節約有限的資源。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尊老愛幼。百德孝為先,我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是“三綱五常”,他們只知道細心地照顧好祖父祖母,只知道全力撫養好孩子,不求回報。他們會主動向每一位認識的人打招呼問候,他們會在鄰里間發生口角時上前勸解,他們會在孩子與小伙伴發生小摩擦時,告訴自己的孩子要與人為善、和睦相處,學會理解和包容,他們就這樣很自然很滿足地生活著。我常以此為鑒,時刻提醒自己要贍養好父母、關愛好妻子、撫養好孩子,要尊重他人、團結同志、服務大眾,要在公共場所盡一個普通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為老人、孩子及他人提供方便和保護。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深愛著父輩農民,從個人角度講,他們對社會沒有做出多大的貢獻,更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但從人類歷史長河看,他們夯實了社會發展的根基,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勤勞、善良、節儉和純樸等品質,正是時下全速前進而又浮躁的社會所需要的,難道我們不該去繼承和發揚嗎?
(作者單位:73016部隊政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