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每到夏天,我們總會感覺沒食欲,除了不停吃冷飲和不停喝水,幾乎沒有什么能引起我們的興趣。然而,這樣做的結局是,腸胃時不時地鬧意見。
專家說法:這是由于進入夏季后,我們體內各種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加上人體為了散熱,大量的血液流入皮膚,致使胃腸供血不足,影響胃腸正常生理機能的發揮。這個時候人的消化功能異常的脆弱。
每年夏天你都免不了……
吃不下飯、肚子脹,肚子疼,惡心、嘔吐,拉肚子……甚至見到或聞到食物氣味后即會惡心。這是因為炎熱潮濕的天氣是各種細菌和病毒們最喜歡的環境,它們的繁殖使食物特別容易腐壞變質,急性細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腸道感染的發病率很高。
防“苦夏”要早做準備
根據老祖宗的經驗,預防苦夏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立夏日的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吃煮雞蛋、摻了豌豆的糯米飯、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
第二階段:從夏至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要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蓮子粥,荷葉粥等以滋補身體,最愛吃的廣東人還在夏至吃狗肉補身體。
上面的這些民間小偏方,您看出什么門道了沒有?
沒錯!老祖宗預防苦夏的秘訣只有一個——補。不管是加了豌豆的糯米飯還是紅棗燒雞蛋,還是狗肉,都是側重進補的。這說明,苦夏的發生主要還是體質虛弱的原因。平常體質虛弱的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很差。平時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就較虛弱,再因為暴飲暴食或貪涼吃冷傷了腸胃,抵抗力減弱,就很容易“苦夏”。
“苦夏”之“苦”,始于胃腸。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暑氣肆虐,時而暴雨,雨后潮濕的感覺會停留很久,暑、濕,熱等邪氣會攻擊人體的脾胃等器官,便出現了“苦夏”。中醫認為,在“五行之中,脾胃屬土”,意思是說脾胃就像生長萬物的土壤一樣,將吃下去的飲食變成氣血,源源不斷的供給我們。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一頓都不能缺少。中醫把脾胃稱為人體的“后天之本”。想要萬物生長定需要水,但是水要是多了,土壤就成了沼澤和濕地,就不能再發生作用了。濕氣侵襲人體,讓肥沃的土壤變成了泥濘的沼澤。脾胃化生氣血的能力下降,運送代謝廢物的能力也降低,人就感覺食欲不振,進而出現“苦夏”癥狀。所以說,在夏天到來之前把腸胃養好,絕對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