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愿
發達經濟體進入負增長,新興經濟體增長也普遍放緩是當前的大背景。國際金融危機在進一步加深蔓延、繼續調整,實體經濟運行超出預期,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進一步加深,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明顯減緩。大前景似乎并不樂觀,但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出現了回暖跡象,但目前仍然處在與金融危機的抗爭階段。中國經濟第一季度6.1%的增長,是一個好的跡象。雖然不能獨自把世界經濟帶出泥潭,但這一增速足以提振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信心。
盡管有部分人士對中國能否實現8%的增長目標表示擔憂,但在4月19日結束的博鰲論壇中,大多數與會者對中國經濟復蘇持有信心,相信亞洲特別是中國將有能力走出危機。雖然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幅6.1%,低于全年目標近2個百分點,但著眼于國際經濟大環境,一季度經濟“結果好于預料”。
同時,在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今年3月央企利潤同比增長了26%,環比利潤增長了將近86%,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4%,但是環比已經上升了26%。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已初見成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更是表達出“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可能超過美國”的積極展望。
2009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預計只有0.5%,發達國家增長率整體可能跌至2%,因而拉動增長的主要責任就落在了新興國家身上,對于提出將經濟增長率維持在8%的中國,各方都充滿了期待。世界需要中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積極救市,努力改善全球經濟失衡的現狀,這無疑可幫助全球經濟體系實施更具實質性和建設性的變革,并有助于世界經濟加快實現復蘇。
雖然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資產市場和出口部門的影響頗大,但我們應該看到政府已經采取的加大出口激勵措施力度、擴大出口市場準入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季度GDP 6.1%的增速與預期基本持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8%,為將來給出了一個良好的預期,也帶給全球經濟一個復蘇的信號。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國內大市場與出口平臺優勢依然吸引著跨國企業堅守中國陣地并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中國政府發展基礎建設、改善產品安全的努力,加上更多的跨國公司對其制造業設施的升級,都使得跨國公司在其他低成本國家設立制造運營中心的興趣大大降低。相對其他發達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在絕對值上有所減緩,但相對值有所增加。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火車頭”式的拉動作用將愈發明顯。
中國的財政狀況在經濟大國中最好,銀行體系穩固,國際收支和儲備穩定,貿易順差能夠保持一定規模,甚至可能略有增長,基于上述原因,這種增長速度相對差距拉大,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相對地位可能提升。同時,我國幅員遼闊,正處于一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各方面需求旺盛。這次危機對于沿海地區有一定的沖擊,但是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影響并不是很大。從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來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但同時,現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的傾向明顯,然而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派出大規模的赴歐采購團;同時也抓緊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為減輕對出口的依賴而大力開發國內尤其是農村消費市場。一旦其龐大的消費潛力得到充分釋放,那么受益的將不僅僅是中國自身,它也將惠及外國投資者,乃至整個世界經濟。
金融危機也充分暴露出國際金融體系的不足。在結束不久的G20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對所有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實施監管和監督上達成一致。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框架的不合理性,迫切需要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大的發言權。金融的核心地位,為將來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但這種快速發展,并沒有滿足社會對金融的需求,該行業還有很大的服務空間。
金融危機帶給中國嚴峻的挑戰,并伴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大國,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及率先復蘇,為深陷迷霧之中的世界經濟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