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渠
2009年3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已經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央行自2008年12月至今簽署的第6個類似協議。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結算業務也推出在即。在2009年3月底國務院公布的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先行先試”具體政策中,創造條件適時開展人民幣用于國際貿易結算試點被列在首位。有消息透露,上海及廣東都將成為此項業務的試點區域,中行上海分行、交通銀行、建行廣州分行及招商銀行則入選首批試點行。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
“貨幣國際化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貨幣在周邊地區的現鈔流通和使用;二是貨幣成為周邊地區貿易和金融交易的計值、結算和流通貨幣,即貨幣的區域化,這是貨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三是貨幣成為儲備貨幣,實現真正的國際化。”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指出。
此番經濟危機為人民幣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機會,同時也證明了強化金融市場監管的重要性,這就決定了人民幣的國際化轉型將會是一個審慎放松的漸進式過程,由貿易而投資,由區域而全球。貨幣互換與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化轉型就此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有類似的表示。他認為,人民幣要想成為世界性貨幣,首先應爭取被用于國際結算。國際結算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業是直接的受惠者,用人民幣來結算讓他們規避了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此外,以前中國企業進行國際結算主要使用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國際貨幣,他們為控制匯率風險而進行外幣衍生產品的交易,這需要負擔很大一筆費用,會大大削減其收益。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張燕生認為,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是一場持久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話語權失衡問題必須解決。現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遭到世界各國的質疑,連美國的盟友們也迫切希望改革現有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多元化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人民幣尚未實現自由兌換,強勢貨幣的缺位會使我國在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過程中喪失主動權。因此,盡快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成為擴大我國影響力的關鍵所在。雖然我國尚不具備條件全面放開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但是人民幣幣值長期以來保持相對穩定,我國經濟走勢穩健,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頻繁,因此我們可以一步步從周邊國家做起,先成為區域性的貨幣。最終逐漸擴大范圍而成為世界主要貨幣。
目前,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中國邊境地區貿易的日益深化與成熟,在港臺地區及周邊國家,人民幣不僅被越來越多的商家所普遍接受,還開始充當邊境貿易計價、結算工具,開始表現出承擔區域貨幣職能的趨勢。客觀地講,人民幣的這種在外流通與使用是自發形成的,與真正意義上履行國際貨幣職能尚有很大差距。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則認為,短期內,人民幣主要是成為中國與亞洲各國及其他地區國家中貿易密切國家之間的廣泛使用貨幣,成為貿易及投資的主要計價和結算貨幣,并成為貨幣互換的主要幣種之一,逐步發展起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為人民幣的進一步國際化創造市場條件。
美元時代尚未落幕,人民幣向全球貨幣的轉型已經開始,但這兩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轉變。積跬步以致千里,中國現在要做的是在全球范圍內努力擴大人民幣市場交易量,實現自由兌換并成為一種強勢的區域貨幣,在此之后的人民幣才能在未來的國際貨幣新體系中實現更多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