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蒼劍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4月《求是》雜志上撰文《科學發展電力工業贏得挑戰的根本路徑》。業內研判,針對目前能源領域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加快了調整步伐——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均有變化。
據估計,全球潛在風力發電能力超過70萬億千瓦,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隨著未來常規能源成本持續上升,風電優勢更為明顯,發展會更快,估計未來多年內風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速將高達20%。根據全球風能委員會的報告,目前德國、西班牙、美國、印度、丹麥、意大利、英國、荷蘭、中國、日本和葡萄牙等國的風電裝機容量相對較多。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和世界風能協會發布的全球產業藍皮書認為,到2020年全世界風能裝機容量將達到12.6億千瓦,屆時風電電量達3.1萬億千瓦時,風電將占世界電力供應的12%(同時,這種清潔能源將減少約11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10年和2020年,全球風電裝備市場容量將分別達到320億美元和1200億美元。如此光明的市場前景,大大激起了裝備制造企業的投資熱情。
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今年,預計中國風力發電應該是在800萬~1000萬千瓦之間,如果順利,將超過1000萬千瓦,差一點的話也有800多萬千瓦。照這樣速度發展的話,應該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風電增速最快的國家?!?/p>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日前在此間舉行的中國與蘇格蘭可再生能源合作項目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
美國是去年世界風電增速最快的國家。2008年,美國的風機增速接近50%,為835.8萬千瓦。中國則緊隨其后,去年的新增裝機容量為630萬千瓦。這兩個國家總的新增裝機容量占當年全球的54%。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公布的2008年度風電數據,美國正是憑借去年的風電快速增長,而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世界風電“一哥”。而已經連續3年翻番增長的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為1221萬千瓦,總裝機容量排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將新能源發展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風電也已經成為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中的先頭部隊,根據官方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力爭實現風電裝機容量上億千瓦。
不過,即便今年中國風電增速成為世界第一,風機總容量要超過美國,可能仍需要幾年時間。
在研討會上,李俊峰還指出。中國刺激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被隱含在之前出臺的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
“比如說風力發電的裝備支持,是隱含在十大產業里面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當中。太陽能發電方面,特別是光伏發電這塊,對其政策支持是放在電子產業振興規劃當中的?!崩羁》逭f。
李俊峰還透露,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門也在探討進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些步伐:“特別是可能要對一些目標提出修正”。
行業瓶頸技術不足
風電裝備主要包括整機組裝、電機、葉片、塔架基座等。電機是中國最具有傳統技術積累的部件,葉片這一部件占整機成本的20%以上,供不應求、盈利能力較強。中國目前的風電裝備市場大部分份額被國外裝備制造企業占有,中國風電制造業還相當依賴國外的技術,尤其是一些核心設備只能依靠進口,實現風電設備的國產化已成當務之急。
引進風電技術同樣面臨較大技術轉化的風險。其主要風險來自齒輪箱、風機等關鍵部件的國產化制造水平,以及引進機型的設計成熟度水平。一些國內企業通過直接引進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技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條件參與市場競爭,甚至在沒有整機制造基礎的情況下強勢進入市場,但由于缺乏技術與經驗,有的風機試運營并不順利,穩定性還要觀察。而對于從上游零部件制造進入整機制造的企業,技術實力和獲得訂單的能力也難以預期。風電技術人才也嚴重緊缺,引進技術快速形成產能后的售后維護問題也相當嚴峻。
降低成本對于風電發展也很關鍵。目前風電還遭遇到并網價格高等難題,因為風電的成本比水電、火電約高出1倍。對電網公司來說,風電高于火電的價差,需要在電網范圍內分攤。風能在中國西部、北部地區較為集中,這些地區都是欠發達地區,市場對電價承受能力有限,如果市場銷售及價格消化僅在區內,風電大規模發展將遇到很大阻力。
近年來風電場的建設成本也在逐漸下降,歐盟目前的風電投資成本已可與常規發電相競爭,并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歐盟到2020年時風電的成本有望再降低40%,將低于常規發電成本。國際上對于風電成本問題曾有專業預測,結論是在2020年之后風電的成本將可以和火電、水電相近。關注風電上市公司
國內目前新進入風電整機行業的企業超過50家,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不少公司的風機制造尚處試樣階段,距離商業化尚有時日。隨著產品日趨成熟,風機制造有望成為公司業績新的增長點。從國際經驗看,在風電發展迅速的市場中,相關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能夠享有較高的估值水平。
國內企業中,除金風科技外,其他廠商所占市場份額很小。預計現在這種市場競爭格局不能長期維系,國內企業市場份額有望持續上升,國內風電裝備制造行業必然走向集中,能夠更快地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有望在競爭中勝出,成為行業龍頭,最大程度地分享行業成長帶來的業績提升作用,多數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將遭市場淘汰,本土企業最終只有幾家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