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浙江7000年的歷史奏出“萬古悠韻”,浙江的山水風物鋪陳出“千山競秀”,1840年至今的浙江現實講述出“百年浙潮”……8月9日,一場視覺盛宴在新開館的浙江美術館上演,“歷史的凝眸·浙江歷史文化重大題材美術作品大展”在此開幕并舉行頒獎晚會。113件美術精品與—場聲、光、樂、電、舞結合的演出相映生輝,為歷時3年半的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展開了宏偉的敘說。
“歷史的凝眸”展出的是浙江重大題材美術作品工程的第一階段成果,包含了河姆渡遺址、大禹陵、馬可·波羅、王羲之與蘭亭、于謙、戚繼光、秋瑾、魯迅等113個主題作品,其中國畫57件,油畫27件,版畫13件,雕塑16件,占據了浙江美術館一樓“黃金地段”的5大展廳和室外空間。業內外人士稱贊,這是獻給國慶六十周年的一份厚禮。
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同時進行評獎,評委會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擔任主任,共評出金獎5件、銀獎10件、銅獎20件、優秀獎78件,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夏寶龍,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敏爾,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坤明等嘉賓在開幕式上為獲獎者頒獎。
正如劉大為評價該工程時所說,“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在組織本地區藝術家用美術形式反映本地區重大歷史文化題材上,為全國之首。”
早在2006年3月,浙江省委宣傳部就提出了實施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
作工程,確認工程以浙江7000年的歷史發展為主線,以浙江近現代歷史和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通過創作100件左右的美術作品,藝術地再現波瀾壯闊的浙江歷史和著名人物、重大事件,表現現實生活,凸顯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工程由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財政廳、省文聯共同組織實施,由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承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確立后,5000萬元政府采購作品經費迅速到位,其中財政支持經費4000萬元,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3家協辦單位共同出資1000萬元。一半經費用于作品創作,一半用于獎勵獲得金、銀、銅獎及優秀獎的作品。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從確定主線到選題申報,從組織創作到深化定稿,從觀摩審議到結集亮相……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高度重視,主辦、協辦、承辦的單位緊密協作,組委會、藝委會有序指揮,題材組、創作組的藝術家深入生活潛心創作……2009年7月,113件作品通過了合格評定。
被擱置了許久的“試卷”
當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在美術館展廳首度亮相時,驚艷四座,鴻篇巨制的體量帶給人們的是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站在歷史與藝術交織出的空間,觀眾佇立良久,心靈受到了震撼。
一年前,在觀摩了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部分集結作品時,著名美術評論家水天中就興奮不已:“現階段,由政府出面搞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太有必要了!”因為對當今的美術家而言,重大題材美術創作是一份被擱置了許久的“試卷”。“現在,我國有很多精致的個性小作品,但就是缺少可以呈現整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氣派的有力之作。”參觀過眾多國外博物館的水天中先生發現,《拿破侖一世加冕典禮》《布列達的投降》等世界名畫都是奉命的“主題性”創作。我國當代美術中正是缺少這樣可以概括歷史文化全貌的經典之作。
事實上,主題性繪畫比個性化創作難度要大很多。以這次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例,由于尺寸有下限要求,作品都堪稱體量宏偉,最大一幅面積達257厘米×732厘米,最長的一幅有736厘米。這對藝術家能力是極大的考驗。金獎《浙江軍民抗臺風》的作者花俊,是在展覽開幕那天才真正看清楚自己的作品的,“這幅畫有近4米高,6米長。我的畫室層高不夠,必須畫一些卷一些。創作完看效果時,都要把畫橫過來扭著頭看。要看完整的效果,只能用相機拍下來,在電腦上拼起來看。”這種創作挑戰對很多畫家而言都是第一次。
跋涉歷史長河的旅途
“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首要挑戰來自歷史。”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很注重繪畫中的“歷史味道”,“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歷史?浙江歷史悠久,每一篇章都意涵雋遠,動人心魄。但我
們所知的是否就是歷史的真相?那些在我們心中聳立多年的形象是否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對歷史人物的生活周遭又了解多少?在選題的立項中,有許多是一段段悠長而綿密的歷史,有許多是性情各異、不同時代的人物,那歷史該如何顯現,那人物又如何被塑像,這都需要某種凝練。”
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是獲得此次金獎的油畫作品《啟航》,描繪的是中共一大南湖會議的歷史瞬間。面對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其中的人物又幾乎都有歷史定論,對創作者而言該如何理解并藝術重現那段歷史?作者截取了登船起航的瞬間,以壓頂烏云、蒼茫大地來加強凝重氣息,為當年黨的“一大”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歷史場面。
《啟航》是如何將一艘小船的悄然前行與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樣的重大歷史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在作者最早的畫稿中,雖然重在還原可能的歷史真相,卻將肩負使命的眾人畫成了一群閑散的舊日游客。后來經過幾番改動,確立了“啟航”這個富于象征意味的核心命題,完成了一個更具真實感的畫面。
摘得金獎的雕塑《根本大法》,所要表現的是1954年毛澤東率領憲法起草小組在杭州市北山街84號起草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場景。由于那段歷史的影像資料比較少,作者楊奇瑞采取了迂回的辦法:先是仔細研究那個時期毛澤東的形象特征及他遇到的人與事,再加以揣摩,然后創作。他不同尋常地選擇了毛澤東的坐姿雕像來反映這一場景。“賓館的沙發那時都是小型的,特別休閑,氣勢不夠火。我總想把他的坐姿做得高一點,所以選擇一個大點的沙發,使他的手能夠自然地抬起來。”在楊奇瑞的努力下,坐著的毛澤東手捧書卷,眼眺萬朵煙云,若處群山眾壑,一種領袖的開闊大氣直面而來。
對時代繪畫語言的追逐
站在歷史的經度上,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需要尊重歷史,命題美術創作必須對得起歷史,還要與觀眾對那段歷史的心理需求相吻合。
站在藝術的緯度上,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還要在歷史的天地里包容藝術家的個性。
重大題材的美術作品不是記錄式的照片,能否創造那些獨一無二的經典歷史美術,就在于能否用藝術家的個性光輝和藝術張力照亮定格后的歷史事件。
歷史題材繪畫大多采用寫實性的繪畫語言。如何在繪畫中,依據歷史本身的氣息,大膽嘗試新的繪畫語言,是歷史繪畫取得突破的關鍵。
獲得金獎的《經世致用》是一幅表現文化先賢的油畫創作,畫作突破了傳統歷史人物畫的概念化模式,注重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發現與之精神氣質相近的人物,并以此為基點展開創作構思,用揮灑寫意的手法,塑造一代大儒執拗而孤獨的形象,產生出一種鮮活的現實感。
這次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一個重要突破,還在于版畫參與其中,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浙江版畫家不僅很好地調動了媒介的優勢,還以多幅連環圖式來展示主題,同時又舉刀向木,直接在大片的木板上鐫刻。金獎版畫《夕照崢嶸》是一幅由五幅相對獨立的畫面組成的系列木刻作品,分別刻畫了李善蘭、王國維、龔自珍、章炳麟、孫詒讓5位近代浙江文化名人的形象。作者通過木刻手法,入木深淺,運刀縱橫,把背景書法刻制的筆味刀式延展到人物刻畫上,既彰顯人物的精神,又直露木板刀刻本身的韻味,營造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大小形狀不一的印章,散落于畫面不同位置,從而豐富了畫面的效果和形式美感。
歷史凝眸,千秋塑像。在一幅幅繪畫、一尊尊塑像中,有一種屬于時代的氣息正在蘇醒,那里有著今日人文活潑的思想和跳蕩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