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維

這回來到上海楊浦——我的故鄉,我卻驚異地發現,楊浦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正在實現從“傳統工業區”向“知識創新區”的突變和巨變,這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大轉型,是楊浦的一次“鳳凰涅槃”。
重大戰略決策:建設楊浦
知識創新區
楊浦占有三個“百年文明”:即百年工業文明、百年大學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從清朝興辦洋務運動開始在這里設置了第一家官督商辦的機械造紙廠起,楊浦創造了13個民族工業誕生的第一,曾經引領了中國早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直到上世紀80年代,該區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仍達到1200多家,擁有產業工人60多萬。其機械、紡織和輕工產品,如永久、鳳凰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手表,大中華香煙,雙全牌膠鞋,正廣和汽水等名牌產品,曾經在國內外市場成為搶手貨。而復旦、同濟和上海理工等名牌大學則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各種專業人才。歷史上的上海十里洋場,租界林立,但這里卻是具有百年紅色工運光榮傳統的地方。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傳播過革命火種。
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挑戰,楊浦怎么辦,新的發展空間在哪里?這是擺在歷屆區委、區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2003年4月1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從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大局出發,作出了“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高起點和戰略目標是楊浦人百年難得的重大機遇,也是擺在楊浦區委書記陳安杰一班人面前的光榮歷史使命。
既然明確了楊浦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是建設“知識創新區”,那么,陳安杰他們認定楊浦要實現“華麗轉身”,唯有依靠科技創新一條路。他們就緊抓這一核心理念,著手編制了《楊浦知識創新區的發展規劃綱要》。其主要思路就是:依托大學優勢,打造以科技教育機構、科技教育產業和科技創新企業高度集聚為特征的知識經濟密集型城區。
目標明確了,突破口就是如何開發和利用本區歷史文化的豐厚資源,即如何把復旦、同濟、上海理工等14所高校所積聚的潛能挖掘出來。于是在三大名校百年校慶之際,區里投入3個億,動遷周邊居民1300多戶,騰出寸土寸金的4000畝土地,用作院校科技園區建設和周邊環境治理。于是,周邊立馬涌現出了12個專業科技園區。其中有9個屬國家級的,包括1個軟件園。為了長遠利益,陳安杰書記苦口婆心地說服了施工現場的房地產老總,硬是把黃興綠地已經打下的地基樁全部拔了出來。一年后,一個占地8萬平方米、擁有幾百家高科技企業的同濟設計園區在這里落成。
三區融合聯動發展
在翻天覆地的開拓發展進程中,楊浦區實施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建設思路。
所謂“三區”,就是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就是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共識,突破各自體制的約束,尋求一條大學與城區、科技教育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具體做法是由區政府采取主動,騰出4000畝最好土地支持大學拓展創業空間,在3年內,大學科技園的面積由不到32萬平方米增加到130萬平方米,3年后將達到300萬平方米。區上另花預計3億元把高校周邊環境改建成楊浦最靚麗的區域。學校為了回報楊浦,力促區校一體發展,并積極帶動社區,它們撤除了大學的圍墻實行開放式辦學,讓周邊的居民和年輕人走進圖書館和實驗室,自然形成人力資源培訓體系。區屬基礎教育有7所學校成為高校的附屬學校,催生160多家非學歷教育機構,從而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服務體系。6年來,區校聯手在大學周邊興建的大批科技園區,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孵化基地,由它培養所孵化的各種產業,輻射到全市和長三角地區,吸收了大量當地失業人員,使社區居民直接受惠。區校共建的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園2008年的設計產業綜合產值達100億,到2015年將超過300億,目前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設計產業基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區校聯動的壯舉,感召了當地駐滬部隊。江灣五角場環島地區的5個角中有3個角歷來是部隊用地。由于區政府采取主動溝通、主動讓利和主動上門服務,終于建立起了軍地共贏機制。如今,五角場這塊城鄉結合部改造成了集創意產業、居住、休閑和運動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城區,吸引了海內外各界創業人士的極大興趣。借助高校資源溢出需要平臺和合作伙伴,楊浦不失時機地與香港瑞安集團聯手打造“創智天地”這個投資100億元、規劃用地100萬平方米的服務板塊,已經集聚了人才廣場、風險投資服務園、上海創業者實訓基地、大學生創業基金會等一批服務平臺。吸引了如甲骨文、易寶、百度和EMC那樣的世界級科技巨子的入駐。隨著中部創智天地各類創新要素加速聚集;南部商業區耀眼的“巴黎春天”“東方商廈”和“百聯又一城”等店面營業火爆,有的商圈旗艦店,4天的營業額就近億元。北部的知識商務中心建設正在全面啟動。美國商業巨子、地產巨鱷鐵獅門公司已經捷足先登,前來開發SPRINGS廣場。它將引進數十家的地區總部入駐廣場,經營國際甲級寫字樓、超星級酒店和地標性摩天建筑,以及高品質生活社區和文化設施。不久的將來,楊浦將會變成讓世界驚嘆的繁華城區。
引進高端資源楊浦走向世界
隨著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三大浪潮席卷而過,創意經濟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趨勢。這意味著創意時代已經來臨。象征創意經濟的創意產業是在制造業、服務業不斷壯大的基礎上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新興產業。楊浦的城區功能從“傳統工業”向“知識創新”轉型正是符合創意經濟的潮流。這是一次百年難遇的良機,楊浦抓住機遇,搏擊進取,敢于探索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他們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把國內外的有用人才、高端資源盡快盡多盡好地吸收進來,為我所用;走出去,到聯合國,到發達的國家和具備先進經驗的第三世界國家去調查研究,去引資招商,把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專門家請來作現場指導,為楊浦的創意產業如何布局和發展出謀獻策。
為實現這一目標,楊浦已通過種種努力,不失時機地把聯合國南南局所屬的四大交易所之中的三個交易所——技術交易、環境能源交易和創意經濟交易機構引進到本區,項目交易部分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除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在2008年6月5日掛牌成立之外,南南技術產權交易所也已落戶楊浦并蓋起了氣派非凡的辦公大樓。該所目前已在16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了17個工作站,今年將再建30—40個,還舉辦了第一屆發展中國家留學生培訓班。
聯合國南南合作特設局是聯合國開發計劃局下屬機構。楊浦抓住聯合國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入駐楊浦的契機,積極迎接聯合國各類機構和國際組織落戶楊浦。目前,聯合國只在紐約和日內瓦有中心機構。如果在楊浦形成另一個中心,無疑將會大大增強上海的國際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此,陳安杰率領區委班子引進高端人才,集聚國際機構,打造創新技術服務平臺。
一幅知識創新之城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楊浦已規劃在五角場創智天地形成以聯合國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為軸心的上海國際技術產權與資本集聚區;在黃浦江北岸濱江地區則形成以全球創意經濟城為軸心的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和創意經濟的集聚區。兩大總部集聚區向內輻射上海,乃至全國腹地;向外輻射發展中國家,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楊浦正在大步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