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一層


在歡慶新中國60華誕之際,我打開今年113歲的桐廬籍女剪紙藝術家胡家芝的剪紙作品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記錄著新中國發展的輝煌歷程,讓人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美的享受,更是心靈的震撼。
老人整整剪了一個世紀的紙花,有喜花、禮花、壽花、燈花等等,過去因為依附于當地各種民俗活動,自然一次性“消費”,所以她前半個世紀的作品現存無幾,入編她作品集的只能從1952年定居南京后的創新喜花中選擇。新的時代,新的生活,賦予她的剪紙新的題材,她積極采用新的形式和新的手法,可謂與時俱進。
深受戰亂之苦的中國人民十分熱愛和平,向往和平。胡家芝也十分珍惜新中國帶來的和平與安寧。為了保衛和平,她支持三兒子投筆從戎,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5年秋,應南京師范學校領導之托,她創作了《中蘇友好,和平萬歲》團花作禮物贈送蘇聯教育訪問團。禮花以“壽”字為中心,剪有稻穗、和平鴿、花果、如意紋樣等,寓意和平豐收,年年如意。后又創作了《保衛和平》《和平萬歲》等作品,表現中華民族和她對和平的企盼與祝愿。
中國人民在《東方紅》歌聲中站起來了,并“從此走向繁榮富強”。她與大家一樣盼“國富民強”。在上世紀60年代,她先后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養豬光榮》入選全國美展,送波蘭交流展。《龍鳳呈祥》更是推陳出新,用齒輪和麥穗組成兩個圓環相連,寓意“工農聯盟”,在環內又剪有“鋼龍”和“糧鳳”,寓意“有鋼有糧,萬事興旺”,使民間剪紙別開生面。為了慶祝建國10周年,她精心設計創作了《祖國萬歲》大團花,歷時一個月。作品用國徽和萬年青表明主題,兩側剪有梅花喜鵲、麥穗、稻穗、牡丹等,外框用10個壽字與花果相連,構圖莊重生動,體現江南剪紙的俊美和作者對祖國的愛。
1961年,為慶祝建黨40周年,她創作了《百花齊放向太陽》團花,用五朵葵花和葉組合邊框,在花中又套上5種不同的花,圖中為光芒四射的太陽和黨徽,寓意各族人民心向共產黨。構圖簡潔,含義深刻,生動形象,她用剪紙的語言歌頌共產黨。
胡家芝一生中剪得最多的是喜花,尤其是解放以后的喜花,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含意深刻,陰剪陽剪交替互用,恰到好處。
粉碎“四人幫”后,文藝春天的到來,她激動不已,創作了《美滿民間》團花。六邊形構圖,寓意“六六大順”,中一花瓶,示意“平平安安”,上有盛開的月季花,“月月紅”,青瓷花瓶上剪有“美滿民間”四字,十分貼切,不愧為創新佳作。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她鼓勵從事科技工作的二兒子大干“四化”,在1983年創作了《萬象更新》團花,外圓內方,以銅錢造型,方中剪有大象和萬年青,在方與圓間剪有四朵花,寓意“四化”,寄托母親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同年,三兒子從空軍轉業到地方工作,她又剪了《為祖國建四化》,勉勵兒子再立新功。
1989年,為了慶祝故鄉解放40周年,感謝故鄉桐廬縣政府幫助她出版作品專集,她創作了《故鄉長青》,并將數百本作品集和部分原作送回故鄉,從此兩地架起了文化傳承的橋梁。
老人不但剪了不少喜花贈送親朋好友、左右鄰居,同樣也剪了不少的壽花祝福老年朋友。像《福壽雙全》《健康長壽》《五蝠捧壽》《鶴壽圖》等等,都是她對生命的禮贊。她對自己百歲壽辰的到來也十分激動,1995年,她精心設計剪制《百壽圖》,在團花中間用100個“壽”字拼成一個方陣,在方陣中又突出一個又圓又大的“壽”字,在壽字中間又剪了5個小孔,一朵小花,隱喻五行交匯,與世共存,生命之源與“天圓地方”的傳說和概念。畫面上,壽慶的吉祥花果、符號,采用象征、比喻、諧音等手法,是一件壽花佳作。同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京召開,她又創作了《丹鳳朝陽》獻給大會,為“女性、平等、發展、和平”唱頌歌。
1997年,香港回歸,老人滿懷喜悅精心設計,三易其稿,創作了《普天同慶》,完成后寄往香港特區政府籌委會。同時,她應邀代表南京老人參加回歸撞鐘儀式,老人又創作了《警世鐘》,警示國人毋忘國恥,自強不息。
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103歲高齡的胡家芝,又滿懷深情地創作了《國富民強》團花,構圖十分莊嚴,豐滿,主題熱烈。作品同樣運用剪紙的豐富語言和藝術手法表現主題,別出心裁的是團花無邊框,寓意“萬壽無疆”。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和《南京日報》,后贈送給“國際老年人”文藝晚會主辦單位。同年,老人應邀赴北京參加“世紀人瑞——慶祝國際老人年專題文藝晚會”,主辦方授予她“中華百歲老人健康之星”光榮稱號。她又創作了《松鶴延年》獻給晚會主辦單位。這一年,喜事多多,老人為慶祝澳門回歸特地創作了《喜迎回歸》,構圖別致,外框八角形,內框四方形,寓意“四面八方”都來祝賀。中間是圓形的區徽,突出主題,兩側是飛翔的燕子,表示“回歸”的喜悅,下為澳門大橋,并標示回歸的日期,邊框八種不同的鮮花,象征繁榮喜慶。
2000年,老人的五個子女都先后離退休了,進入老年時代。她創作了《健康長壽》團花,一人一份,寄托她老人家對子女的祝福,飽含慈母的深情。
2001年,應草場門居委會邀請,為了配合宣傳,她創作了《婚育新風》,寄托她對年輕一代的希望。次年,桐廬女兒村民俗文化園內建 “桐廬民間剪紙藝術館”,并聘請她為名譽館長,她為祝賀女兒村文化園的開業剪了《雙鳳牡丹》團花,情深意長。
2004年元宵,桐廬舉辦“神州風韻”全國剪紙邀請賽,老人創作了《花好月圓,人壽年豐》等4件作品參賽,榮獲“特殊貢獻獎”。這是老人家對故鄉文化活動的積極支持。
2007年,胡家芝應總參后勤部女軍官王春之邀,為慶祝建軍80周年創作了《鋼鐵長城》團花。綬帶上剪有1927——80——2007數字和萬年青、和平鴿,外框由16只展翅的鴿子相連,圖中由長城構成圓圈,內是光芒四射的天安門,上有飛機,下有坦克,示意閱兵式,鴿子與長城之間由花朵連接,象征祖國繁榮強大。她在介紹時自豪地說:三兒子曾7次參加國慶閱兵式在上空領航。
2008年已經112歲的她,克服視力下降重重困難,歷時數月,創作了《喜迎北京奧運會》團花,實現了6年前對筆者說“我要剪到2008年再為奧運剪禮花”的愿望。團花上為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兩側有“祥云”襯托,下為奧運會標志五環圖案,外框為8只飛翔的和平鴿和8朵梅花,體現“團結、和平、發展”的主題。構圖簡潔嚴謹,寓意深刻含蓄,造型莊重大方。這與《百歲人瑞》《鋼鐵長城》一樣,顯現老人晚年作品蒼勁、端莊、凝重,兼容南北剪紙藝術的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她把對祖國的愛,為奧運的祝福表現得盡善盡美。
著名美術史論家、首部《中國民間剪紙史》的編者王伯敏先生,曾于2006年在大奇山莊舉辦過“胡家芝喜花剪紙精品展”,先生在展板上親筆書有“愛剪紙,愛中華”六個大字。這六個大字,讓參觀代表無比振奮,是先生把民間剪紙提升到愛中華民族的空前高度。
胡家芝剪紙真是“美滿民間”。她出身大家閨秀,父親是桐廬著名的書法家,叔父是畫家。胡家芝自幼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在幼小的心田里埋下追求“美”與“善”的種子。她一生心態平和,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樂于奉獻,實現了生命的超越,剪紙藝術的超越和人生價值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