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生
“在廣州的兩個月里我為自己的遭遇難過,同時也為自己能遇到這些好人而幸慶,那些志愿者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我一定要回去看望他們,告訴他們我現在很好。”

住在映秀鎮板房社區的楊麗開朗樂觀,周圍的鄰居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到她家里來坐坐,和她一起拉拉家常。如果不是聽她說起,恐怕沒人會相信她的左腿已經截肢,現在裝上了假肢。
“我沒有什么難過的,看到自己的孩子現在這么健康可愛,我就很知足了。”楊麗這樣解釋著她的樂觀,原來她的開心都是來自懷中的孩子。地震時,楊麗和孩子小寰寰都在家,房屋劇烈的搖晃讓她驚慌失措,慌亂中她把孩子緊緊護在懷中。醒來的時候,發現懷中的孩子安然無恙,她感到很欣慰,甚至忘記了失去了左腿的疼痛。她說:“只要孩子還在,作為一個母親就有了活下去的信念。”
“我被救援部隊用直升飛機送到了成都,然后又送去了廣州的一家醫院,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好人。”楊麗開始回憶起她的那段特殊旅程,她和其余10個災區的傷員一起被轉移到了廣州。剛到那邊的時候,她很不適應,也不愿意配合醫生的治療。孩子突然不在身旁,她總覺得身邊少了什么。從到廣州開始,他們就受到了很細致的照顧,有很多志愿者陪伴他們,當他們的“貼身保姆”。剛開始他們無法適應那邊的飲食,是志愿者幫助了他們,每天都會為他們買來川菜。后來才知道從醫院到最近的一家川菜館有很遠的距離,而那些志愿者卻每天往返,毫無怨言,而且一做就是兩個月,直到他們離開。
“那些志愿者成了我們的親人,見你不開心的時候他們為你唱歌,給你跳舞,總是想盡了辦法讓你快樂。”經歷這樣的災難之后,楊麗和大家的心里都難免有很多陰影,每天思念著自己的家人,擔心著家鄉的災情。醫生的開導常常起不到什么作用,還是那些可愛的志愿者帶給了大家快樂,他們的努力讓很多人打開了心結,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你看著那些志愿者為你做的事情,你很自然地就忘記了煩惱,他們這樣用心良苦,我覺得不開心都對不起他們了。”正是在這些志愿者的幫助下,楊麗和其他傷員恢復得很快,醫院為她裝上了假肢,她又站了起來。

在裝上假肢的那一天,醫院還專門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儀式,請來了香港的明星為他們演出。“那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些明星呢,以前都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過,那時我特別激動,都不知道怎么說話了。”
兩個月的時間過得很快,分別的時候就要到了,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和那些志愿者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就在離開的前一夜,志愿者把他們接出了醫院,帶他們夜游珠江。后來大家才知道這次游玩的費用都是由這幾個志愿者湊的,可他們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這筆錢對他們都不是個小數目。那天晚上,大家玩得都很開心。楊麗常常想起當時的情形,那些志愿者為他們做的一切,足已讓大家銘記一輩子。
回來之后,楊麗有時候還能接到那些志愿者朋友的電話,他們還在惦記著災區的人。“我和其他幾個人已經商量好了,等我們在災區的生活穩定下來,我們會一起去看望那些幫助過我們的志愿者,告訴他們我們生活得很好。”楊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