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賽
在都江堰板房社區,提起上海社工,老百姓幾乎無人不曉:“那幫年輕人做了很多事,多好的!”在他們眼里,“上海社工”并不指代具體哪個人,而是像那群熱情服務的年輕人身著的橙色工作服一樣,成為一個標志和符號了。

“上海社工”其實是華東理工大學社工服務隊。上海對口支援都江堰的時候,援建項目之一就是指導幫助居民盡快適應新生活、投入災后重建的生產和工作中去。承接這一任務的就是華東理工大學社工服務隊。從6 月25日第一批團隊進駐板房社區以來,已經先后有接近10批共100多人來此交接服務工作。本著“塑造陽光心態,微笑面對生活”的理念,他們一來就深入到社區居民中做探訪,與居民迅速建立起熟悉的關系,針對不同需要人群予以有針對性的關注,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方案。隨著認可度和信任度的加深,居民們漸漸大小事都要找到他們,跟他們聊天,向他們訴苦說心事。社工們也經常給孩子輔導功課,幫助殘疾人釋放情緒。而在這個融合過程中,社區居委會也加強了與他們的協作,在日常管理中,雙方互為補充,互作配合,廣場舞會、社區學校等相繼發展起來,營造了良好的社區生活氛圍。由于重建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為了保證服務的持續和水準,“上海社工”援建工作派生出一個專業社工機構——“都江堰華循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孫興和梁子是其中主要成員。
畢業不到一年的孫興和梁子本身在大學所學專業就是社工。來都江堰之前也曾從事類似的工作,有著較為豐富的災區社工經驗。與一般的志愿者不同,他們是作為職業規劃而全心投入其中。雖然相比很多同齡人,他們目前的工作環境和收入水平都不算很理想,但那份熱愛與執著卻依然能讓人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快樂和滿足。“工資不多也夠生活了,在這里每天能看到那么多的笑臉,收獲越來越多的感動,我們的情感和生命日漸豐盛,那才是最大的利益和價值!”梁子說,他們將一直留在板房工作直至板房撤除,但那以后也不會離開都江堰,不會離開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