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

曾經的危機使企業輝煌不再,現實的拼搏令企業青春歸來。而今的“望江”,是“十里望江,十里畫廊”。
當全球金融危機廣泛蔓延之時,作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旗下的大型企業——望江公司,卻以其令人矚目的驕人戰績,提前一年實現了集團公司制定的“六年兩步走翻兩番”的“622”戰略目標,駕駛這輛企業戰車前進的公司領導班子被集團公司評為“優秀四好班子”;公司以“中國機械500強”、“重慶工業企業50強”和重慶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實力躍入集團公司的先進行列。
曾幾何時,這個有著近80年滄桑歷史的老軍工企業,在30年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中,求生存、迎挑戰、抓機遇、奔發展,多次化 “危”為“機”,描繪出一幅“十里望江,十里畫廊”的嶄新美景。
化“危”抓生機
——改革探索奮力走出低谷
歷史上的望江,曾經有過耀眼的輝煌。
上個世紀,抗戰歲月4 000門火炮出廠上前線的貢獻,抗美援朝“無座力炮”的威力,援越抗美“萬歲炮”的美名,70年代“軍工學望江”的聲譽,以及改革開放初軍轉民支援地方輕紡工業的業績,不僅使望江人引為自豪,也令同行們為之欽佩。
但是,改革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上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期間,由于軍品任務大幅度減少,企業生存危機全面襲來。于是,“求生存”成為企業最緊迫的任務。民品開發,為企業延伸出了一條生存之道。
繼三輪摩托車在80年代成功上市后,90年代又成功開發出“太子”125等系列摩托車,并與日本鈴木公司合作組建了合資公司,積極探索生產汽車及零部件產品之路。
然而,軍品科研并未在企業退出舞臺,相反,“保軍為國”的使命感在企業歷久彌堅。望江人通過對引進、吸收和創新,終于“十年磨一劍”,使某一產品在1999 年國慶50周年的檢閱中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認可,從而奠定了望江重點保軍企業的基礎。
望江在“危”中抓住了振興的生機!
化“危”抓轉機
——軍民結合著力促進發展
望江從“求生存”中走出來,立足未穩,仍危機四伏。在壓力面前,望江人變“感危”為“敢為”,變危機為轉機。
轉機之一:來自于新成立的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的領導英明與大力支持
這一時期,集團公司遵循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提出了“軍品立位,民品興業”的發展思路,實施了一系列“由求生存向求發展轉變”的措施。望江人如魚得水,緊緊抓住這一機會,著力從觀念轉變上創新,進而在生產、營銷、機制、分配、用工、競爭等10個方面進行轉變。2001年,望江以突破2億元大關的銷售業績,實現了扭虧持平目標。這一轉變,望江人為之奮斗了10年之久。
轉機之二:來自于企業“四結合”的創新發展思路
在轉變觀念的同時,望江人根據各項資源的互補性和效果的關聯性,制定了結合企業實際的“技改、軍調、三峽、改制”的“四結合”發展新思路。據統計,“四結合”方案共投資4億元,有效地解決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實現了軍民品分線和改革改制目標,增強了科研生產保障能力,實現了由傳統的產品系列向現代的產品系列升級,鞏固了保軍地位。
轉機之三:來自于緊緊抓住分立改制、破產重組的政策機遇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老軍工企業,望江在改革開放前期不僅擁有萬余名員工、數萬名家屬,還承擔了學校、醫院、托兒所、水電氣等社會職能,社會包袱十分沉重。面對現實,望江人充分利用改革政策,堅持“以經濟規模確定用人規模”的用工制度,在干部、員工中建立起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使在冊員工由12 000余人減至3 500余人;公司先后剝離了學校、公安、水電氣等社會職能;爭取到了分立破產政策,卸掉了債務包袱,精干了主體,企業轉制成立了望江工業有限公司。
望江在轉機中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化“危”抓契機
——戰略牽引合力實現跨越
正在望江發展的關鍵時刻,2004年初,新一屆集團公司高層提出了“六年兩步走翻兩番”的“622”戰略目標,這一戰略如同進軍的號角,為望江人增添了信心與力量,激發了廣大干群想大事、抓契機、謀發展、干大業的雄心壯志。在此基礎上,望江公司“158”發展思路應運而生。“1”,即一個發展目標:2009年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70 000萬元,比2003年翻兩番;實現利潤2 000萬元以上;“5”,即實施軍民結合型的集團化經營、構建企業信息化、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人才強企和科技興司、可持續發展等“五項發展戰略”;“8”,即提出如何把握機遇等“八項保障措施”。

“158”發展思路,如同一個強大的戰略引擎,牽引著新公司乘勢而上、解“危”快進。當時針指向2005年底之時,望江人以完成工業總產值99 695萬元、同比增長54.1%、實現銷售收入90 831萬元、同比增長50.1%、實現利潤3 622萬元的好成績,提前一年實現了公司“622”戰略第一步目標。
2006年,望江新一屆公司領導班子上任,企業發展更進入快馬加鞭的時期。公司新班子確立了“實現一個目標,強化四種意識,堅持四個主導,落實五大任務”的“1445”發展新策略,全面發起了向“622”戰略第二步目標沖擊的攻堅戰。
當2009年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望江公司提前一年實現了“622”戰略第二步目標。200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3億元,與“622”戰略第二步規劃目標17億元相比,超額3 000萬元;2008年實現利潤總額5 027萬元,是“622”戰略第二步規劃目標2 000萬元的2.5倍;公司2008年資產總額達到41億元。同時,公司在“能力提升,整體跨越”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公司戰略轉型、推進軍民結合軍民融合、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化“危”抓良機
——結構調整全力再創佳績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望江公司總經理耿志勇、黨委書記湯世明以《解放思想 化“危”為“機” 促進望江新發展》為題撰文,向公司全體員工提出了警醒與告誡,并提出了發展新思路。
第一,抓住“三大機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一是望江迎來了特種產品科研生產新一輪歷史機遇,同時,還可以利用特種產品優勢資源反哺民品規模化發展。二是金融危機為望江帶來了進行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望江可以借此大力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推動第三次創業。三是金融危機為望江帶來了廣納人才、構筑人才高地的難得機遇。
第二,運用“13344”戰略思維,牽引望江公司新發展。“13344”戰略思路是:
緊扣“一個主題”,即緊扣“結構調整”這個主題。望江公司將2009年定為結構調整年,爭取用2年~3年時間,將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到位,實現產業升級。
深化“三大工程”。一是深化“降本增效工程”,二是深化“人才工程”,三是深化“民生工程”。
健全“三個機制”。一是健全民品管控機制,二是健全績效評價機制,三是健全管理運行機制。
堅持“四個主導”。在發展方式上,繼續堅持以深化軍民結合、軍民融合主導公司發展方式轉變;堅持以某產品系列主導公司特種產品發展;堅持以能源機械產品主導公司民品發展;堅持以改善民生主導和諧望江建設。
強化“四種意識”。在思想觀念上,繼續強化憂患意識、軍民結合和軍民融合發展意識、改革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
第三,以集團公司“124”方針為指導,謀劃望江公司未來7年的發展藍圖。為此,公司領導班子重新審視自我,冷靜分析現狀,進一步解放思想,尋覓發展良機,初步形成了“721”戰略框架:即7年分兩步走,經營規模達100億元。第一步為結構調整期(2009~2011),發展目標是到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年均增長25%。第二步為發展壯大期(2012~2015),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經營規模達到100億元。
春風沐望江,征程路更闊。望江人將加快發展步伐,用激情續寫“畫廊”新顏!
[責任編輯 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