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兵

事實上,此次的網民代表參與“躲貓貓”事件調查更多具有象征性參與的色彩:調查由省委宣傳部協調組織,參與的網民主要來源于副部長伍皓的QQ群“伍皓網絡意見箱”,“成員數百人,多為媒體記者和網絡寫手”; 調查議題在8點半至11點的大巴路途上商定,調查只持續6個小時;設想中的調查核心,如觀看監控錄像以及與犯罪嫌疑人見面被看守所拒絕。
也許在調查委員會被命名為“輿論事件真相調查委員會”時,這次調查就注定了不會成為一些媒體所渲染的“革命之路”:輿論是公眾對事件的回應,而真相是公眾渴求的對于事件的真實敘述,三者之間的區別和關聯,它們所涉及的眾多機構和復雜運作,顯然不是幾個小時內召集的一個委員會所能夠承擔和“調查”的。
所以與周老虎事件中色影無忌的網友和攀枝花的網友搜索和發現鐵證相比,不必去苛責在從省委大門到看守所的路上,參與調查的一個網民向網站直播調查組情況,而另外兩個網民“都一邊說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一邊興奮地拍照記錄車上每一個人的表情”;更不必訝異,一個網民在調查中所提出的問題,被公安局副局長回答為“這是一個法律常識”:如同網友組長“風之末端”其后的總結:“如果我們委員的法律水平更高一些,還可以進一步做些事……遺憾就是我們聽看到的不足以做結論”。
但這種象征性參與并非不具備其象征價值乃至實質性的意義。政府、公眾與媒體都在學習和成長。無論媒介和網民們對于調查小組及其報告的有限肯定、不滿或者質疑,乃至對于調查小組網民成員的“人肉搜索”,都顯示了中國公眾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和理性思辨能力,而這對于克服民主政治中的政治疏離感和犬儒主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而以這個事件中的另一核心人物、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為例,當公安局向他反映最初采訪時說的是“瞎子摸魚”而媒體將它變成了“躲貓貓”時,他表示“這個不是問題的核心。即使你換成‘瞎子摸魚,大家仍然對游戲致人死亡這個結論有懷疑”,這一方面表明他對于新聞工作的相對寬容,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對于社會情境中的網絡輿論的理解——也許既基于其前記者和“新聞方面輿論應對的專家”的身份,也源自“周老虎”、“俯臥撐”等諸多事件對官員們的歷練;更重要的是他所明確顯示的對于以往的“拖”、“失聲”、“刪”等政策的反思和表態:“網友渴求真相和知情權,這與我們宣傳部的立場是一致的”,甚至對于調查組報告最后的結語“感謝省委宣傳部”他也表示了異議——“不是你們感謝,而是我要感謝你們”。
政府政治、公眾與媒體,從來是共生性的行動領域,在這個激蕩的時代面臨著激辯、界定和捍衛公共利益的共同使命。開放和民主的政府政治,知情和參與的公眾,作為公共論壇的媒體,是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觀察到國新辦網絡局對于云南“開創宣傳思想新的思路”的褒獎,聯系溫總理在劍橋大學演講遭遇突發事件后國內媒體打破“慣例”和回歸新聞職業常態的表現,這些也許都使得中國的公眾和網民們有了更高的期待:伍皓所言的“對輿論的尊重和敬畏”,公眾所渴望的了解真相的權力和渠道,能否真正成為一種民主的制度安排?(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