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種種跡象表明,在日本財相中川“醉酒門”之后,日本政治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已經伸出。
最近,在國際外交場合醉眼惺忪的日本財相中川昭一讓日本人大為蒙羞。這幾天,日本各電視臺中,中川會見記者時前言不搭后語的鏡頭反復播出,讓日本國民對中川極其厭惡。我們知道,日本素有“恥文化”國家之稱。中川的醉酒丑態傳遍世界,這對日本國民心理不啻一記重擊。他們覺得,中川一醉,讓戰后世界通行的勤勉、敬業的日本國民形象遭到重創,因此國民對中川決不寬恕。
我們決不能低估媒體在“醉酒門”形成中的作用。假如沒有媒體反復播報,不排除中川醉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能。中川醉酒后,日本各家媒體窮追不舍,中川昭一已然像只死老鼠,無路可逃了。這時,麻生不得不揮淚斬馬謖,拋棄了政治盟友。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醉酒門中,趕走財長,日媒絕非沒有考慮。在日本媒體人腦中,總有“正義”思考,假如一個政權不合民意,那么媒體就必須站在民眾一邊痛而擊之。當然,媒體打人,決不亂來。什么時候該打,什么時候不打,都有“講法”。即使是“打”,也有手重手輕之分。人氣高時,政治家的負面不可多報,否則會引來抗議。
本來,麻生政權發足不足半年,按照一般慣例媒體不應下如此重手。但另一方面,在日媒看來,種種跡象已經表明,麻生政權顯現出末期癥候,既然是破房子,踢它一腳,反而彰顯媒體的批判精神。此次日媒之所以對中川“大打出手”,很大程度上是因麻生政權缺乏人氣,支持率“低空飛行” (最新調查顯示麻生政權支持率已跌落10%)。
有人說,當今世界,不論國家政治還是世界政治,“劇場政治”因素日益增強。其實,劇場政治的背后,存在一種政治家與媒體的緊張關系。我們知道,媒體除了言論機關的功能外,還是一種商業機關,它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這就是所謂的媒體的“議題設定功能”。媒體決定我們今天、明天或后天的政治、社會經濟話題。媒體決定什么是正義的,或者非正義的;媒體塑造政治家或毀掉政治家;媒體制造英雄或毀滅英雄。滿足媒體制造英雄需求的人,便成為時代的寵兒;否則可能滿足媒體制造惡的典型需求,成為“反面教員”。
一個政治家善于利用媒體,則如虎添翼;假如得罪了媒體,或讓媒體瞧不起,那他就成為過街老鼠。因此,聰明的政治家會懂得,政治就是一場最高級別的表演。有人說政治就是利益分配,這是指政治的實質。今天則更為重要的是,政治家必須將自己打扮成為國鞠躬盡瘁,必須讓自己顯得思維敏捷、語言犀利而行動干練。
應該說,不論中川或是麻生,都算是老練的政治家,但他們卻不是劇場政治的頭等表演者。他們都缺乏充分的政治表演才能。本來,7國財長會議是一個很好的舞臺,但中川昭一卻未能充分利用,反倒因心理脆弱而買醉,稀里糊涂把官丟掉。而麻生作為一國首相,更是缺乏表演才能,在公眾場合總犯低級錯誤,表現得不如高中生。
本來,作為政治家,這種低級錯誤可以避免。秘書當為尊者隱,而對偶發錯誤,媒體也不會深究。日本有種“番記者”制度,每個知名政治家,各大媒體都有專門對口,每天早晚,各大媒體記者都會在這些著名政治家門口守候,晚上,碰上政治家心情好時,可招待“番記者”到家里客廳喝上一盅,以示親和。而記者則利用這種機會,打聽一些平時難以獲得的重要內部情報。但是,這些內容是否公布,則是政治家與媒體的一種約定與默契。
中川“醉酒門”并未完結,因為媒體興猶未盡,還要拿中川說事兒。這兩天,日媒報道民主黨躍躍欲試,試圖在國會提出“問責案”,追究麻生對中川的任命責任。此外媒體紛紛報道小泉在莫斯科記者會見時的“反麻發言”也被媒體炒得火熱。自民黨內部的“小泉之子”以及年輕議員,已經頻頻串聯,似乎要有所動作。從這些報道中,我們可以察覺,日本政治背后媒體那只看不見的手已經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