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煜 王 倩

最近一兩年“網絡民族主義”已經成為海外媒體觀察中國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網絡民族主義”成為一種媒體術語,始于2003年這個“網絡輿論元年”。國內國際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國互聯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SARS、劉涌案等事件讓網絡成為民情的廣場,而在國際關系上,中日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網民們的“反日”情緒達到了高潮。新聞媒體敏感地捕捉到了網絡上出現的這一股強勢,“網絡民族主義”成為報章和學者評論中的顯著字眼。
與其稱2003年是網絡民族主義的發軔之年,不如說這是沉寂多時的民族主義尋找到了新的發言陣地而重新崛起。評論人士王怡說過,在2003年之前網絡上有一個輿論中國,傳統媒體上有另一個輿論中國,兩者老死不相往來。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民意沸騰在2003年找到了與傳統媒體的連通器,尤其是一大批獨立知識分子成為網絡輿論中的“意見領袖”,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如同一個分散化的媒體,他們創辦個人網站,發起各種網絡簽名運動,起草各種個案維權建議書,更撰寫網絡評論廣泛流傳。
強國論壇奇觀
一個網站在這幾年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現在它已經被公認為“網絡民族主義的代表陣地”。1999年5月8日凌晨,美國為首的北約以5枚精確制導導彈誤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三位中國新聞工作者不幸罹難。人民網在第二天就開通了“強烈抗議北約暴行論壇”,在網絡上到處“閑逛”的網友們從四面八方云集過來,短短一個月發帖量達到了9萬余條。6月19日網友們的發帖超過了20萬條,該論壇也更名為“強國論壇”。時至今日,這個論壇每天的發帖量現在已經達到了1萬條左右。
中國是在1994年才和互聯網互相擁抱的?!皬妵搲背霈F之時,號稱“全球最大華人網站”的新浪網剛剛成立7個月,網友們最常呆的地方是體育論壇和文學論壇。那時QQ還叫OICQ,人們用“貓”爬網,在家以分鐘計網費(電話費+信息費),去網吧里每小時要掏4元錢,沒有什么新聞事件會在網絡上成為熱點,更不會出現新聞后成千上萬條的回帖。但從強國論壇出現的那一刻起,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們在網絡上找到了家園,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隨后,“強國論壇”掀起的這股浪潮逐漸席卷每個稍有點人氣的網絡綜合論壇(如天涯社區、西祠胡同、各大門戶網站論壇等),網民們越來越頻繁地對一些傷害中國民族感情、影響或者可能影響中國民族利益的事件做出防衛性反應甚至反攻,還有的網民從網上走到了網下的實際行動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網民們也一樣,他們很習慣于給辯論對手貼上左和右的標簽,不同派別的人形成了小團體重新聚集起來,左右之爭總是分外熱鬧。
通?!白笈伞本奂兀鐣r政論壇“強國論壇”和軍事論壇“鐵血論壇”,會被解讀成網絡民族主義的專屬陣地。但也有不認同“民族主義”身份的“左派”強國網友,網友“決戰”2000年1月起就活躍在強國論壇,被壇內眾人視為左派,然而他卻不愿意以民族主義者自居,“上網十年,的確見證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自身的問題太多,目前我只肯定其對外獨立的一面。”他說,網絡民族主義十分復雜。他甚至不太同意“強國論壇”是網絡民族主義的代表陣地這個說法,“也許鐵血論壇等有軍事性質的論壇作為民族主義更確切一些?!?/p>
體制內愛國
“網絡民族主義就是愛國主義?!鄙冢保梗矗鼓甑膮亲婵担?18愛國網”的創立者,直截了當地表達了這個觀點。他是上海的一個普通退休工人,9年前在十幾平方米的家中建了個簡陋的網站China1937(918愛國網的前身),他建立這個抗日歷史教育網站的最初目的是探究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后來有專家告訴他從1931年“九一八”開始研究抗戰更合適,2001年他將網站改成了“918愛國網”。
這次改版成為他人生的轉折,當時恰逢“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CCTV“東方時空”在“百姓故事”欄目中對他進行了報道,網站頓時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支持他。2003年吳祖康參與組織了“保釣”和“保路(京滬高鐵)”等活動,并和多家網站發出了要求日本徹底解決二戰遺留毒氣彈問題并賠償受害者的聯合聲明。2005年吳祖康在自己的網站上建立了“918長城簽名總站”,參與了全球反對日本“入?!焙灻顒樱瑸樽詈筇峤唤o聯合國秘書長的4200萬個簽名出了份力。
在中日關系“風平浪靜”的時候,“918愛國網”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和研究對日關系的歷史資料,并記錄現實的中日民間活動。吳祖康說,“你要說我是‘網絡民族主義也可以,但這個提法容易引起歧義,可能有人會以為是狹隘或極端民族主義。最準確的定位還是愛國主義教育網站?!?/p>
吳祖康最不愿意別人說“918愛國網”是“反日”網站,“那是日本右翼勢力的說法”。2007年3月香港《明報》的報道中提到,日本右翼雜志《SAPIO》將“918愛國網”列為“全球反日包圍網”之一,并稱吳祖康的網站是“全球反日網站代表”?!拔覀兎磳Φ氖侨毡居乙韯萘捌浯碚停覀儾⒉皇菢O端地反對全體日本人民。我希望能讓中華民族銘記住歷史,一起探討強國之路,并為中日和平友好做出貢獻。”

和“918愛國網”屬于同一圈子的網站還有“愛國者同盟”和“中國鷹盟”(從黑客攻擊起家)等,與公共論壇相比,這些私人網站每天的發帖量并不多。因為同樣的愛國心,吳祖康和這些網站的負責人們都是朋友。但與他相比,其他人顯然要年輕一些,平均年齡在三四十歲左右。年齡的差距,讓吳祖康和這些年輕的朋友在思考問題時產生了差異。前者更重過程,而后者更強調目的。
吳祖康偶爾也會覺得,年輕人還是太容易沖動,本來是想為國家幫忙出力,結果卻可能是過了頭成了添亂。“他們的論壇里討論的時政話題比較廣和寬;我的論壇還是為整個網站的內容服務的,不太聊時政,更多的是歷史研究和對現實事件的追蹤報道。他們組織的線下活動比較多,而且把在論壇注冊的網友都算為網站會員,通常會有幾萬人之多;我覺得幾萬人的團體有點難控制,我的網站會員就是編輯部的十幾個成員?!?/p>
但與國內年輕人的沖動相比,海外華人們的民族主義表達方式可能要激烈得多,上街游行示威也很常見。事實上海外華人的網絡民族主義表達比國內開始得更早?!吨袊W絡民族主義》(Chinese Cyber Nationalism)的作者、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吳旭在書中寫道,“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代表隊出場時,NBC電視網評論員鮑勃·科斯塔斯在電視直播中指責中國侵犯人權并懷疑中國運動員服用興奮劑。這激怒了海外華人,他們給NBC發送大量的電子郵件要求道歉,他們募捐后在《華盛頓郵報》刊登廣告,來反擊科斯塔斯和NBC‘不光彩的偏見和不好客”。最終NBC道歉了。
吳祖康對海外華人們的支持也感受頗深,他的網站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海外華人的定期資助。隨著知名度的擴大網站運營費用也急速增加,全家人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有近一半要投入到網站的維護中,吳祖康一度拮據到靠借債維持?,F在網站每年需要3萬多元的運營費用,因為有了海外華人的定期資助,“基本還過得去”。他拒絕過海外一些基金會的資助,擔心他們會插手網站運營,“我一定要確認對方是抱著愛國目的的?!眳亲婵岛苤斏?。
一些海外華人對吳祖康有意見,覺得他太膽小太保守。吳祖康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路,“我是努力在現行體制內盡力做能做的事。既然愛國,就不能去搞破壞。這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辈痪们?18愛國網獲得了“上海市優秀教育網站”的稱號,這也是獲獎網站中唯一由個人管理的。老吳坦言,能得到這樣的認可,的確是靠自己的“苦心經營”。
說到此處,他忽然話鋒一轉,“但是,中國民間其實更需要多一點鷹派的聲音,現在這樣的聲音還太少。發出強硬的聲音,營造這種輿論,對政府的外交也是一種籌碼?!?/p>
“你是鷹派嗎?”記者問。
“我可以算是隱蔽的鷹派,理性溫和的鷹派?!崩蠀切α?。
AC的訴求
2003年網絡民族主義浪潮成為網絡新現象時,曾有研究者撰文評述,“目前中國民族主義尤其是網絡民族主義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也許標榜民族認同但卻無實際行動捍衛民族利益。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可以宣泄口號而無責任約束,可以口惠而實不至,甚至可以言行不一。”
2008年“四月青年”的涌現可以從一定程度改變人們對網絡民族主義的這個觀點?!八脑虑嗄辍?,說的就是在2008年4月奧運火炬海外傳遞中涌現出來的支持者們。從2003到2008,網絡上的情緒表達依然壯懷激烈,但有人真正行動了。
2008年拉薩“3·14” 打砸搶燒事件后,一個叫饒謹的年輕人建立了一個Anti-CNN(簡稱AC)網站。“我看到了西方媒體那些針對“3·14”的不實言論,感覺全中國的人都坐在了人權的被告席上。我覺得在那個特殊的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承擔一下。”AC現在靠海內外的志愿者義務進行維護管理,運營費用饒謹的創業所得在支付。
去年3月20日,饒謹的AC正式上線,建站聲明里用中英文寫著,“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媒體本身,但是我們反對西方媒體的不客觀報道;我們并不反對西方人民,但是我們反對西方的偏見”。
許多網民在AC上自發收集和翻譯西方媒體歪曲報道的證據。4月當奧運圣火傳遞在海外受到干擾時,AC站出來呼吁海外華人們走上街頭保護火炬,并聯合海外華人們在歐美多國同時舉行了反對藏獨支持奧運的集會。
最近一兩年“網絡民族主義”已經成為海外媒體觀察中國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因為Anti-CNN這個充滿了火藥味的名字,饒謹和中國網民們的行動立刻獲得了海內外媒體的關注報道。饒謹承認域名的火藥味,但他強調,沒有沖突就沒有融合,這樣的反擊是為了爭取到和西方平等對話的機會,而不是為了反擊而反擊?!拔覐囊婚_始就想把AC做成一個非常理性的東西。”
美國互聯網專家Jay Hauben(網民一詞的發明者)最近撰文祝賀AC的周年生日,“雖然民族主義情緒、愛國之情和憤怒也會時常出現于Anti-CNN,但它給人們提供了跨越國家和種族的障礙進行意見交換的機會,體現了網民的國際主義特質?!?/p>
饒謹還打算給AC網換上自己剛注冊的新域名ACCN(Access China Communication Network,走近中國交流網)。饒謹曾經問過身邊的朋友,對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紳士、浪漫、嚴謹和自由。“我們對西方都是善意的,而他們對我們又怎么看呢?現在不是我們不了解西方,而是西方不了解我們,這太不對等了?!?/p>
饒謹生于1984年,在清華大學學習工程物理專業,本科畢業后投身互聯網創業。他的夢想是20年后把AC做成一個像美國NPR(National Public Radio,國家公共廣播臺)那樣的公益傳媒集團。他說,“我們是80后,不在乎這‘主義那‘主義的。如果一定要貼個標簽,那就叫‘網絡真相主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