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旭

讓購房人擁有當地戶口,如同地方政府和購房人自由戀愛,家長管那么多做甚?
有房卻無當地戶口,這是外國人難以想象的,但在實行世界上最嚴格戶籍制度的中國,早已見怪不怪。尤其是內地一線大城市,目前仍是鐵板一塊。雖然爭議之聲從未停過。
前陣子,央視《經濟半小時》做了檔節目,主論調是反對實行購房入戶,鑒于其強大的影響力,再次激起千層浪,招來業界大炮任志強先生的猛烈抨擊。近日,被媒體熱炒的中國社科院《房地產藍皮書》中認為:“購房落戶勢在必行,上海浦東居住證轉戶籍,只是一個開始,購房落戶在大城市的全面放開,是當前振興房地產業的選擇。”
實際上,在我國購房入戶是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話題。所謂“古老”,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房地產市場遭遇低潮,很多城市都曾風風火火地掀起購房入戶熱,連上海這樣嚴控戶籍的城市,也在1994-2002年間實行購房藍印戶口政策,后來全國樓市行情走牛,部分大城市或停止政策或提高門檻,而許多中小城市再也沒停手過。
所謂“新鮮”,去年以來,同樣是在樓市步入低迷的背景下,那些曾經嘗過甜頭的二三線城市,“鴦夢”重溫,杭州、武漢、重慶、天津、廈門、海口等紛紛再行購房入戶。顯而易見,在一定程度上,購房入戶政策的興衰成了我國樓市的晴雨表。一線城市就沒這么幸運了,今年年初曾有傳聞京滬也將加入購房入戶的城市陣營,最終卻不了了之,據說中央政府暫不支持一線城市實行這一政策。
筆者看來,讓購房人擁有當地戶口,絕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暫且不說這是對購房人基本人權的尊重,地方政府和購房人兩廂情愿,就像談戀愛一樣,那是男女雙方的事,家長管那么多做甚?目前主流的反對觀點是,讓有錢人通過購房獲得戶口,是對那些沒錢人的不公。
這倒讓筆者起鄧公“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主張,對于當時高度強調公有制經濟和均貧富的社會輿論環境來說,這個說法振聾發聵,真能驚掉部分人的下巴。事實證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極大激勵了全社會的造富運動,最終澤被全民。既然大家都認為現行的戶籍制度不公平,就像當年全民討厭貧窮一樣,為何就不能讓部分有條件的人(有購房能力的)先擁有戶口,慢慢破除這種不公平呢,而非要大家 “齊步走”呢?
質疑購房入戶政策的觀點中,有一種看似頂著“公共利益”的帽子:“外來人口會增加城市運營和管理成本,現屆政府為了貪圖自己任上的政績,而置未來的社會養老、教育、醫療等負擔于不顧。”其實,對于多數購房的外地人來說,已經在城市生活多年,一般都通過工作和投資為城市財政貢獻稅收,相對于擁有戶口后獲得的社會保障,到底是增加城市管理成本,還是減少成本,一時難有定論。對于京滬這樣早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吸納部分外來的白領甚或精英,明顯利大于弊。
故而,長期來看,包括一線城市在內的所有城市,都應該、也必將實行購房落戶政策。但短期來說,京滬等一線城市購房入戶暫難啟動。誰都不反對中國戶籍制度需要改革,若想破除城鄉二元制社會的舊體系,必須從目前戶籍制度身上踏過。由于外來人口多、社會保障負擔重,一線城市的戶籍變革難度遠超其他城市。
就上海而言,今年2月政府出臺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在嚴防死守的戶籍制度身上劃開了一道口子,實質是放松人才引進,與購房入戶無涉。既然政府籌劃多時、鄭重其事地推出了這一戶口新政,也就斷了近期新增購房入戶政策的念頭。另外,近期這輪樓市回暖,也使一線城市購房入戶變得可望不可及了。
不過,也并非全無指望。目前樓市局勢混沌,在經濟尚未完全走出低谷之前,誰都不敢保證會否重現深度低迷,如果再來一場比去年更久更冷的冬天,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中,極有可能出現購房入戶的破冰之舉。(作者為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