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只不過是一則無聊的流言蜚語,為何能在基金圈掀起一場“娛樂風暴”,又讓華夏基金反應如此之大?
投資者很少把基金經理當神,除了一個例外,那就是王亞偉。
作為“史上最牛基金經理”、“公募基金第一人”、“中國的彼得·林奇”,在崇拜者眼中,跟蹤王亞偉買股,百萬富翁不是夢;僅“王亞偉”三個字,就值三個漲停。其執掌的華夏大盤,2007年以226%的回報率高居股票型基金NO.1,2008年名列第二。從成立以來凈值累計翻了7倍,成為6000點下跌以來首只完全收復失地的股票型基金。
但在公募羊群中,王亞偉的詭異、彪悍的“狼性”,又為其招來了 “另類私募” 和“超級大散戶”的毀譽。每逢基金季報出爐前后,“拷王”總是重頭大戲。4月27日,某新銳財媒便以《王亞偉隱藏了什么?》為封面大標題,用異常犀利的質疑直接發難:“誰在和王亞偉暗相呼應?我們為什么追問王亞偉?王亞偉對投資過的重倉股有多少進行過實地調研?王亞偉給誰創造收益?”隨后各類 “解密”、“揭秘”一擁而上。
然而今年這出“拷王”分外熱鬧之處,除了常規套路,還新增了不少娛樂元素——從牛年伊始,王亞偉便被卷入了一樁“緋聞事件”。
桃色漩渦
2009年2月4日,一個網絡熱帖通過MSN在基金圈瘋狂傳播。據知情人士爆料,“現年39歲,身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經理的王亞偉,素來認為他的投資品位和秘訣就是‘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堅定追求自己‘安全邊際之上的收益。但由此看來,其在女性身上的‘投資并不安全。春節前,王妻大鬧華夏基金副總裁張后奇的辦公室,控訴其丈夫的婚外戀。為此該副總裁召開臨時會議商討此事。雖然基金經理搞婚外戀和投資業績可能沒有直接關系,此次原配夫人投訴華夏公司尋找組織幫助的事情,必定會對王亞偉低調、健康的形象造成影響,也會對華夏公司構筑的企業形象帶來一定影響。”據稱,緋聞女主角為工商銀行一名女員工,已經有好事之人發動了人肉搜索,要將其人從工行找出來。該“宋祖德”甚至斷言,這一基金界的緋聞可能由此升級為一個行業內的緋聞。
果不其然,這則不到400字的傳聞短短幾個小時便在金融圈掀起了“滔天巨浪”,據說熱度一度蓋過滬指暴漲突破2100點大關。
當天下午5點半左右,華夏基金在其官方網站上心急火燎地發出一紙嚴正聲明:“上述傳聞純屬虛假捏造、無中生有、惡意中傷。”在業內人士看來,更有火上澆油之感——要沒公告好多人還不知道,這不是添亂嗎?
于是乎,第二天即有“財經狗仔隊”,打著“為解開投資者的憂慮,辨析事件的真偽”的旗號,第一時間向華夏基金發出電話采訪,要求其談一談“婚外戀”傳聞真假。
據說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凡有飯局處,必談王亞偉。某家基金公司的老總興奮異常,不僅使出渾身解數上下而求索,甚至去證監會都不忘打探一番。以圈內的大嘴指數,本以為手到擒來,孰料華夏基金從上到下全部封口,就連“第二男主角”、時任華夏基金新聞發言人的張后奇都遠遁美國去家庭團聚了。華夏基金甚至將此事上報給了證監會,交由專人處理。
只不過是一則無聊的流言蜚語,為何能在基金圈掀起一場“娛樂風暴”,又讓華夏基金反應如此之大?是不是我們的基金經理也像華爾街那些頂級銀行投資家,每天對著電話咆哮,緊張的神經分外需要桃色話題來放松?
某基金人士認為:“這事跟張彬、胡紫薇事件不可同日而語。要怪就怪王亞偉太出名,又太低調了。”在他看來,緋聞盛傳不僅僅是因為基金圈的人八卦,而是王亞偉“點石成金”的傳奇已經成為無法理解之謎。有媒體就通過老江湖之口猜測:“王亞偉身邊不排除有一個資金圈,這可能包括他周圍的朋友、或者是私募等等,只不過他的操作手法很隱蔽,不容易察覺。”
這讓記者想起了最新獲悉的傳言“升級版”:大鬧華夏基金者實為緋聞女主角。身為某行營業部主任的她為達“上位”目的,曾揚言如不給個說法,便要公開王亞偉的操盤內幕。
此說從邏輯上分析有多處不通,基本沒有可信度。但它能夠在坊間流傳,就在于捅破了那層窗戶紙,迎合了人們心中某種疑慮——上投摩根基金經理唐建“老鼠倉”的曝光跟“實習生門”多少有點瓜葛。基金業的這面“旗幟”,會不會也隨著緋聞持續發酵捅出什么老鼠倉、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等不為人知的秘密?
史前列傳
王亞偉曾是安徽省1989年高考理科狀元,在清華求學期間就對股市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從2001年12月到2005年4月,他曾出任華夏成長的基金經理。但直到上一輪大熊市結束,作為華夏基金的“老人”,王亞偉并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甚至由于誤判形勢,從2003年開始,華夏成長業績不斷下滑,最終淪為倒數第一。遭遇尷尬的王亞偉此后沉寂了大半年,據說是出走美國進修。
而他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是2005年12月31日擔綱華夏大盤的基金經理,自此完美地上演了一出“王者歸來”。不僅創造出一個中國基金業的神話,也成就了他本人的光輝歲月。
而伴隨著王亞偉的名聲鵲起,華夏這家老牌的基金公司,也發生了風格突變。“華夏基金以前不喜歡出風頭,完全不像今天這么激進。”一位基金業人士猜測道:“2005年底到2006年初,中信證券開始醞釀收購華夏基金股權。兩者之間,會不會有什么內在關系?”
雖然華夏基金強勢的總經理范勇宏并不承認若干年前華夏基金曾經歷過痛苦的低谷,但從華夏基金成立至今的11年間,確有華夏證券、北京證券、中科信證券等7家股東先后轉讓了所持華夏基金公司的股權。
2006年3月29日,中信證券成為華夏基金第一大股東,顯然逾越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訂下的“一控一參”的紅線,旗下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面臨必須合并的命運。
一家是基金業的“老六家”之一,規模在基金業內穩居前三。一家只是小弟,但背靠這次基金業首例公司合并案的主導者。究竟是象吞蛇,還是蛇吞象?這場曠日持久的聯姻,步履維艱。
曾有媒體報道,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曾試圖安排昔日的秘書、中信基金總經理呂濤擔任華夏基金副總經理一職,結果卻遭到了華夏基金方面的強烈抵制。甚至有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指著呂濤的鼻子質問他:“你懂什么叫基金?”
而這場博弈,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2006年,華夏大盤開始嶄露頭角。該基金成立于2004年8月11日,首發規模為19.28億份,截止到2006年一季度末曾縮水到6.69億份。但在王亞偉接手后,當年凈值增長率達到了154.5%,進入偏股型基金的前十名,
2007年,該基金氣勢如虹,更以226%的凈值增長率高居國內各類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個百分點,其凈值增長率是同期上證綜指漲幅的2.33倍。一時間,華夏大盤成為萬眾矚目的牛基,王亞偉則獲得“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的殊榮,一舉將基金金牛獎、明星獎、最佳表現獎、最高回報獎、最受歡迎獎盡數收入囊中。
真正確立王亞偉江湖地位的,則是2008年的大熊市。“熊市跌得比別人少,牛市漲得比別人快”,這一輝煌業績,讓許多基金經理和基民,對王亞偉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民生證券基金研究員王峰注意到,在王亞偉成為華夏大盤精選的基金經理之后,華夏大盤精選的投資風格更加富于進攻性。也許正是王亞偉先生帶給華夏大盤精選的這種資產配置策略和投資風格的轉變才造就了華夏大盤精選的超強盈利能力。
而在王亞偉的明星效應下,華夏基金實現了全面開花。截至2008年底,華夏基金旗下共有19只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募資產凈值總額達到1888.62億元,市場份額高達9.74%,位居全部61家基金公司第一位。旗下產品整體業績最優,3年來穿越牛熊國內表現最佳基金十占其四,權益和固定類各條產品線全面開花。2008年度第四次獲得金牛基金公司獎,更有8個產品摘得金牛單獎。而2008年底,中信基金共管理著4只基金,凈值規模為91.61億元,位居第43位。
今年年初,華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終于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原本聽說是保住華夏基金的牌子,中信的領導當頭。但是沒想到最終的結果是,雖然中信證券拿下了華夏基金100%的股權,范勇宏依然穩坐華夏基金總經理的位置,公司高層毫發未傷,而中信證券及中信基金卻未能派一個人進入華夏基金的管理層。”業內人士對記者驚嘆道。
無論兩家基金合并的恩恩怨怨與王亞偉的崛起有多少內在的邏輯關系,華夏基金對王亞偉的拳拳愛護是毋庸置疑的。
公募基金一般很難為非常有個性的人自由發揮、樹立個人品牌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間,王亞偉是個絕對的異數。上述人士認為:“他選的股票這么另類、非主流,在其他基金公司都進不了股票池,能這么做肯定得到了公司的支持。他身兼華夏基金副總裁和投委會主席的職務,也顯示了公司對他的認可。2008年10月發行的華夏策略精選,比華夏大盤風格更為靈活,完全是為王亞偉量身定做的。”
此外,華夏大盤至少有個名不副實之處:名為大盤,選擇的多為小盤股。名為開放式基金,到目前為止都是暫停申購。其他公司發生這樣的事情一般早就查了,但是華夏大盤照做不誤、沒受任何影響。這一點也讓不少同行羨慕和佩服華夏的背景深厚。
點石成金
王亞偉的操盤風格相當激進。華夏大盤精選基金一季度重倉股換股四成,而華夏策略精選基金則被換掉七成重倉股。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王亞偉掌管的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共出現在31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其中新亮相的有17家,這些股票的共同之處都是盤子不大,業績不算突出,有些甚至出現虧損。還有些是具備題材主線的。”安邦咨詢的基金分析師端宏斌告訴記者。
王亞偉喜歡投資絕對價格不高、題材實在且沒有兌現的冷門股,先潛伏、后拉升,因此被媒體評為股市“潛伏大戲”中的頭號男主角。
誰都知道一旦這樣的題材得以兌現,就意味著巨大的暴利空間。但是這門生意就像賭石,誰知道開出來是高翠,還是一塊一點翠影都沒有的爛石頭?就王亞偉自己,也有失手的時候。
業績虧損的長春經開就是一個典型的滑鐵盧。從2008年一季度開始,華夏大盤一直現身長春經開十大流通股股東,每季持續增倉。
這一年苦苦守候是為了什么?去年12月18日長春經開一紙公告揭曉了謎底:該公司已解除和大股東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的《南部土地委托開發協議》,因此失去長春南部新城核心區3.9平方公里的項目用地的開發權和收益權。原來這約18.51億元的地產投資,就是王亞偉心目中的“隱蔽資產”。當期待的資產注入落空,長春經開立刻打回原形,被王亞偉在去年12月19日棄如敝屣。
但是縱觀王亞偉押寶的題材,長春經開之所以這么出名,就是因為在他身上發生走麥城的概率實在是微乎其微。
今年一季度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同時買入了10只冷門股,其中就有*ST昌河。根據*ST昌河公布的一季度報告顯示,王亞偉掌控的兩只基金出現在了*ST昌河十大無限售條件股東名單中,其中華夏大盤精選排在第二位,華夏策略精選排在第四位,這兩只基金均為今年一季度進入。
4月9日該公司曾發布了“暫停上市風險提示公告”,停牌價為8.34元。隨著5月6日*ST昌河重組獲批,其股價將會有更大的上升空間。而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持有*ST昌河的成本價應該在5.8元左右。
同樣的“先知先覺”、“獨家享有”和“精準操作”還發生在廣鋼股份上。
由于公司資產質量較差,在2007年6月以前沒有一家機構進駐廣鋼股份,不過華夏大盤從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持續加倉,到2007年年底,以1306.33萬股成為唯一一只進入廣鋼股份前十大股東的基金。
該謎底直到2008年3月19日才揭曉: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武鋼集團和柳鋼集團聯合重組、寶鋼集團兼并重組韶鋼和廣鋼。消息公布后,韶鋼松山、廣鋼股份和柳鋼股份直奔漲停。
最邪門的還在后面:2008年3月24日A股市場一片殺跌,連續兩天漲停的3只鋼鐵股中,居然只有廣鋼股份毅然迎來了第三個漲停,累積漲幅33.24%,遠超另外兩只“同行”。
“玩題材的高手,秘笈說穿了不外乎消息、資金和好人緣。要買哪家公司的股票,往往都會和一些公司的信息發布作配合,這就好像開賭之前先翻看了底牌。如果單靠公開信息,沒有道理只只股票都那么精準。”一位券商中層透露。
王亞偉對樂凱膠卷和峨眉山A的情有獨鐘,至今令人費解。
樂凱膠片的主營業務為彩色膠卷、彩色相紙的科研、生產、銷售及相關業務,在數碼相機一統天下的今天,可謂不折不扣的冷門股,甚少有基金光顧。1月20日,樂凱膠片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08年度實現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5%左右,即僅192.64萬元,2007年的這個數字是3852.8萬元。
但華夏大盤卻在2007年底,以120萬的持股量成為樂凱膠片第六大流通股股東。此后更以1640.16萬股成為樂凱膠片第一大流通股股東,自2008年以來連續5個季度重倉持有,無論樂凱膠片的股價如何漲跌始終不離不棄。而去年四季度,王亞偉還將其管理的華夏策略精選也參與其中。
在2009年一季度末,峨眉山A為華夏大盤第七大重倉股。截至2009年一季度,華夏大盤共出季報13期,在前十大重倉股中,僅有5只股票在5次季報及以上中出現,其中就有峨眉山A。其去年年報顯示,在16只旅游類上市公司中,2008年峨眉山A的主營收入排名處在第10位,截至2008年末其每股收益同比下降約52%。
然而真應了巴菲特那句話:“就像白雪公主親吻青蛙一般,以持續性競爭優勢親吻一家像青蛙一般平庸的公司,只要親吻次數足夠多,它最終會變成像王子一樣尊貴的公司。”
這兩只股票被王亞偉降尊紆貴地長年捧在手心,是不是能“尊”還看不出來,但至少先變“貴”了。從去年11月15日截至昨日,這兩只股票漲勢雙雙大幅優于大盤。其中,樂凱膠片上漲了104%,峨眉山A也上漲了78%,分別超越了大盤高達73%、47%。
“王亞偉很早就說過,自己不會買熱門股,這就好比黃金周登黃山、春節去三亞,固然熱鬧,卻與你觀光休閑的目標大相徑庭,除非你覺得與人斗其樂無窮,才會參與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博弈。如果你真正想讓資產安全穩定地增值,一定要另辟蹊徑。他買的很多股票都是小盤股,這類股票很容易漲。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凡是王亞偉買入的股票,不久之后就會有大量的資金跟莊追入。而且隨著名頭越來越大,也吸引了一大批的跟風盤。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跟風盤本身就足以造成小盤股的上漲。股票盤子小,稍微一買就能漲。于是這又進一步加強了市場的預期,這是一種正反饋的循環,可以自我強化很長時間。” 端宏斌一語道破天機。
據記者調查,確實有不少投資者把“華夏大盤買什么”作為選股的風向標,不辭辛苦競相追逐。只要“亞哥”金指點過的股票一被發現,通常都會被市場熱捧。
可惜這位江湖大佬劍走偏鋒、自成一家,選股思維和倉位操作以靈活著稱。且金口難開,一提到投資就像悶嘴的葫蘆,想探口風者無不飽嘗閉門羹。于是通過Topview追蹤“亞哥”的蛛絲馬跡,就成為一些公募、私募每日必做的功課。
但在熟悉王亞偉操作風格的人眼中,樂凱膠卷和峨眉山A 究竟有什么“隱蔽資產”,只有王亞偉自己心里清楚。眼下的股價漲跌,肯定不是王亞偉堅守的理由。
“我不覺得王亞偉的基本面分析能力、技術分析能力有多高。中國的A股市場沒有完全開放,還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沒有真正的價值投資。”一位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的證券業人士不以為然。
但在國內基金經理們看來,既然資本市場不完善是一個客觀事實,在眼下這個投機政策市,凈值上漲就是硬道理,能掌握和調動資源,就是真本事。不少基民也認為:“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基金只要業績好,你管他買什么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