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樂

美國占世界人口的5%,卻消耗了世界25%的能源,美國也向全世界購買能源,為何它沒感覺到自身對全球供需關系所構成的威脅已經不是“潛在”,而是鐵一般的事實?
美國五角大樓新近發布了2009年《中國軍力報告》。和過去一樣,這份軍力報告的基調脫離不了對中國的敵視與冷戰思維,并再一次渲染了中國的威脅。報告內容從軍費問題、航母發展情況、軍事戰略及意圖、太空戰力、軍事現代目標和趨勢、軍事透明化等角度切入,分析中國的潛在威脅。
姑且先把“中國威脅”問題擱下不談。就在上一個月,國際拍賣行佳士得在法國巴黎拍賣被掠奪的圓明園遺物之一的獸首,引起中國政府和民間的抗議。
很難想象那些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紳士淑女,能夠對著臺上的“盜劫”品,公然在那里舉牌競標,完全不顧西方民主社會向來標榜的所謂文明準則。
以中國這么一個文化悠久、幅員遼闊的國家,自明朝以來,一路積弱難返到清末,還慘遭八國聯軍的蹂躪,直到新中國成立,并伴隨著1978年起的改革開放,中國才算真正起步。
改革開放至今,不過短短30年,根據鄧小平發展策略三部曲,“溫飽到小康”各用15年,另外50年走富強之路。如此說來,中國現在不過是走到了小康——還沒達到全面——離富強道路還遠著呢!還在自顧階段的中國,哪來實力威脅他人?
回頭來看“中國威脅論”。一種學術觀點是對糧食與能源的擔憂。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發表的“中國糧荒論”,邏輯推理是中國缺糧——向國際市場購糧——世界糧價上漲——全球窮人餓肚子。
事實上,在局外人看來,像中國這個耕地僅占世界耕地10%、不靠巧取與豪奪、卻自行養活占世界人口22%的國民的國家,其自力更生能力之強,足以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榜樣。
至于能源,美國占世界人口的5%,卻消耗了世界25%的能源,美國也向全世界購買能源,為何它沒感覺到自身對全球供需關系所構成的威脅已經不是“潛在”,而是鐵一般的事實?
說到軍事威脅,若用“第三只眼”的旁觀角度,審視美國的中國軍力報告,平心而論,美國這個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其國防部每時每刻都緊盯一個國家,每年還隆重其事地發表評估報告,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會感覺很自在,都不可能認為美國此舉是“一番好意”。
任何國家都有發展國防的權力與需要,而擁有足夠的進攻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防衛手段,尤其對于一個國界與多國接壤、歷史上又備受凌辱、飽受創傷的國家來說,在提升綜合國力到“應有水平”的過程中,擁有相應的軍事力量,是完全有必要和正常的行為。
“應有水平”的標準是什么?也許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必須與人口、面積和經濟實力掛鉤,這一點從個人到家庭再到企業,原則是相同的。
過去的100多年中,中國一直維持著與其人口、面積極不相稱的薄弱國力,或許某些國家期望永遠如此,但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事,中國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急躁、不冒進地慢慢壯大,達到應有的“身高與體重”,這便是筆者一再強調的“應有水平”。
無可辯駁的是,中國今天已經是區域大國,它雖然一再表明不愿當領頭羊,但大國的責任——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層面發揮力量,協助區域維持秩序與和諧——卻難以推辭。
本區域的多數國家,同樣希望看到一個愿意承擔更多責任、并且具備條件的中國,以打破世界“一國獨尊、雄霸天下”的單極局面。這就說明了中國具備“相應力量”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言行是檢驗事實”的最好依據。中國在發展的同時,不單單美國,其周邊國家乃至國際組織,都會密切“聽其言與觀其行”,因為假如中國構成了威脅,鄰近的國家會比美國更關切,國際組織也不可能毫不吭聲。
中國對世界并沒構成威脅,但那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反倒過來以莫須有的“威脅論”來威脅中國,這也是多數推崇多極化、愛好和平的國家所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