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會期一天的G20峰會,根本不可能達到什么重要共識,即便達成了,也沒有機制保證共識得到執行。
如果說4個多月前的華盛頓峰會是全球攜手抗擊金融風暴的首次嘗試,那么,4月2日召開的G20世界經濟峰會,則毫無疑問再次吹響了擊潰全球經濟衰退的沖鋒號。可惜的是,這樣的結論是把G20的愿景放置于想當然的假設:G20成員均會在“利他主義”精神感召下團結一致,共赴時艱。現在看來,隨著各成員國深陷不同形態的危機之中,G20已經“異化”為各懷心事的眾領袖們一場“豪華政治秀”。
“跛腳”領袖的G20宿命
在去年11月的G20峰會上,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小布什,因進入任期垃圾期使有所建樹的欲望值降低而被封為“跛腳”。
4個多月后,曾經的“跛腳”已經退場,卻陡然生出一幫大大小小的新“跛腳”。
在這群新的“跛腳鴨”中,有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薩科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加拿大總理哈珀,以及被封為“大嘴”的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
而在4個多月前,薩科齊憑借歐盟輪值主席國領袖的身份,意氣風發地滿世界跑,就是在他的極力推動下,首次針對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形勢的G20峰會得以召開。
那個時候的布朗,因在2007年底成功啟用公共財政注資北巖銀行,打造出了供世界參考的金融危機解困“教科書”而名噪一時,他在德國被尊稱為“圣人”,在法國被尊稱為“金融魔術師”。是的,當世界眾領袖還在面對怪異的金融術語欲言又止時,只有這位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且有英國歷史罕見的十年財相任職資歷的布朗首相,才能對金融議題侃侃而談。
甚至那時的麻生太郎,憑著剛剛問鼎首相一職之余威,摩拳擦掌,正準備帶領日本抗擊金融海嘯的沖擊。
然而,短短幾個月過去,世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鎊大幅貶值,國民生產總值急速縮水,更要命的是,布朗把大批公共資金注入蘇格蘭皇家銀行后,所期待的銀行信貸毫無起色,不得不啟動對這家銀行的第二輪救助,激起了英國人民的憤怒。剛剛在G20峰會召開之前,首次發生了英國政府債券銷售不暢的罕有情況,英國將不得不轉而求助于IMF的緊急援助,這將會讓該國紳士們臉面無存。來自英國的歐洲議員漢南拍案而起,對向歐洲議會兜售“全球新契約”的首相布朗破口大罵:“或許你可以在世界上擁有更多權力,如果英國沒有進入G20國家中最糟地經濟衰退的話。事實上,首相閣下,你花光了我們的錢。”“你不像別人一樣道歉,我早就接受這點,因為你只是病態地無能地承擔任何責任,你不斷固執地惡化英國經濟,不斷花費我們僅存的一點資金。”“選民可以看到市場已經反映的事實,就是你是貶值政府中的貶值首相。”
最新的一次民意調查表明,布朗的支持率已遠低于反對黨保守黨領袖卡梅倫。除非出現奇跡,否則從現在開始,無論何時舉行大選,工黨必輸無疑。
而在英國的對岸法國,也處于“去薩科齊”的浪潮中。輪番上演的國內示威和騷亂,糟糕的國內經濟表現,已使薩科齊的支持率跌入慘不忍睹的超低水平。由于中國外交部最初發布的外交行程中沒有提到胡錦濤主席會與薩科齊會晤,法國媒體便挖苦道:“我們的小拿破侖看來是做不成世界領導人啦。”
加拿大則因英國捅出來的一份文件上把加拿大列為“二流”國家而傷心不已,早就有人大聲呼吁把加拿大和意大利從G8名單中撤掉,換上真正在國家影響力和國民經濟與此位置相匹配的新興市場國家。如果按目前加拿大的經濟衰退速度,有人預測,10年之后,加拿大是否還在G20名單上都成問題。
日本麻生太郎也經歷著支持率直線下跌的遭遇,雖然政治對手小澤因丑聞而讓麻生的支持率有所反彈,但仍在低位徘徊。以“貿易立國”的日本,今年2月份的進出口額都急劇收縮,與同期相比近乎腰斬。麻生在G20會上公布的龐大的市場刺激方案,已經勢在必行,如何在國內重塑新的政治領袖形象,以挽回對其的信任,是他當下最頭痛的問題。
冰火二重天的角色轉換,注定了“跛腳”領袖們在參與G20峰會時所追逐的目標函數并不會依照原來設定的“變量”進行,他們需要秀出“自己”,而不是屈服于集團呈現出的“集體意志”,以求掙個“印象分”給國內政治對手看。反過來,這樣的多重角色沖突,決定了G20質量大不如以前的設計。
著名市場和投資分析公司高盛已經放言,與其死抱低效的G20,還不如縮減到G14框架下的G4核心集團,因為它更有效率。的確,在華盛頓峰會時,各國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馬上重啟歷時9年的世界貿易多哈回合談判,要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
然而,到倫敦峰會之時,多哈回合談判因印度和美國的失約而未能重啟。這期間,相繼有10個G20成員國拋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推崇“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根本不看好G20,鼓動另起爐灶,設立獨立于安理會的經濟理事會來取代目前的G20機制。一份剛剛公布的聯合國顧問專家的報告詳細分析了經濟理事會的可行性。G20集團看似風光無限,其實卻四面潛藏著反G20的力量。的確,會期一天的G20峰會,根本不可能達到什么重要共識,即便達成了,也沒有機制保證共識得到執行。
奧巴馬處子秀
4個多月前,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出乎意料地做出了不參加華盛頓G20的決定,使其錯過了一次發揮承前啟后作用的表演機會。在宣誓就任總統后,奧巴馬除了一些小舉措,如政治說客不得踏進白宮半步的禁令外,幾乎看不到令陷入危機中世界能歡欣鼓舞的大動作,反而是祭出美聯儲購入美國國債的舉動,變相推出“貨幣戰爭”,轉嫁危機,令其他國家恐慌不已。
美聯儲之舉才是適合于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貨幣戰爭》一書中所列出的要件,那些把中國表示要改革全球儲備貨幣的“口頭文章”冠上“貨幣戰爭”一詞的人,不是別有用心,便是純粹無知。
即使按照中國主張建立超主權的全球儲備貨幣體系,中國的人民幣并沒有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者依然還是當前金融大國的那些強勢貨幣。而即使向建立這樣的制度邁開實質性的步驟,依然不屬于真正“貨幣戰爭”的范疇,因為美元霸主地位并沒有因此而受到實質性的削弱。
為回應中國等國持有大量美元金融資產,白宮經濟復蘇顧問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反問道:“他們說‘我們為什么要持有這么多美元,這話說得不夠坦率。他們不是因為自己需要才購買的。”
在倫敦“胡奧會”上,奧巴馬并不急于把建立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列為議題,英國也會利用東道主的身份將這些惱人的話題排除出議程,倒是對于新興市場購買IMF債券一事,英美會聯手公關,使IMF增資一倍的努力得以實現。
奧巴馬對布朗等國所提出的對國際金融活動進行更嚴厲監管的呼聲沒有作出回應。歐洲人對美國大范圍的經濟刺激措施感到擔憂。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干脆就說,美國所謂的刺激經濟的“永久性行動”,實際上就是通往“地獄之路”。
奧巴馬在失掉“印象分”的情形下,將在G20峰會上登臺亮相,注定了G20因奧巴馬而倍受媒體關注,但不可能成為奧巴馬處子秀獨領風騷的舞臺。
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民眾,美國人更關注奧巴馬歐洲之行的人身安全。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奧巴馬訪問歐洲期間,將由眾多誘敵直升機陪伴,乘坐的是加強防御的凱迪拉克總統專用車。為防備最壞的可能發生,總統隨身醫護隊連符合奧巴馬血型的急救血庫都帶上了。報道稱,500人的隨行隊伍是自打羅馬帝國以來全球各國中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