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黨之痛
對比英國首相布朗剛剛上任時的意氣風發,現在的狀況顯得有些虎頭蛇尾,工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慘敗,隨著下一屆英國選舉臨近,該黨是否能繼續成為領頭羊已經是個未知數。工黨能夠重塑自己形象,重獲新生嗎?或者,這個政黨就此完結?在英國社會,政壇是一張關系網絡,媒體緊盯著政客,搞得公眾和官員的關系常常緊張。而工黨這次惹上的麻煩更加火爆,“補貼門”事件不僅讓好幾位官員下臺,更使得布朗在民眾中的形象直線滑落。
老百姓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們覺得官員居然連浴室塞子這樣的小東西都要求報銷,顯然是不把民眾放在心上。如今,面對批評,布朗承諾作出改變,而議會議員們也表示愿意再支持他。評論人士稱,現在工黨已經到了不改革就滅亡的地步。布朗的任務是:打造一個新新工黨,挽回經濟局面,提高議會系統公信度和透明度,重審選舉制度。要實現以上改變,布朗需要大花一番力氣了,畢竟給民眾留下的印象實在很糟,要使他們信服,得有一個扭轉的過程。(《時代》6月22日)
史上最大賬單
全球金融危機陰云漸散,又一片烏云籠罩頭頂:數額龐大的國債。經濟學人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世界前十強國家的國債占GDP總額將從2007年的78%攀升到2014年的114%,即向其國家的每位公民舉債5萬美元。二戰以后,從來沒有這么多國家背負過這么大的債務。即使經濟衰退結束了,這些發達國家中也很少有政府能馬上阻止舉債額的繼續上揚。更糟糕的是,隨著社會老齡人口的增加,國家在養老金和醫保方面的投入將更大。
決策者陷入兩難境地。短期,政府必須借錢度過危機,不然將引發更嚴重的金融災難,走不出衰退泥潭。但長期看,這種狂歡式的借貸不是長久之計,將阻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更值得警惕的是,巨額國債可能帶來高通脹。決策者該怎么做呢?一下子實行財政緊縮會出問題。要想在經濟復蘇后減少赤字,首先政府要削減未來財政預算,而不是提高稅收;然后嚴格按照預算行事,增加官員的公信力。現在已經有些國家開始提高退休年齡,以減少未來養老金開支,同時意識到醫保系統的改革勢在必行。借此金融危機契機,決策者或許可以對養老金開支加以控制,若處理不好,則會弄巧成拙。
(《經濟學人》6月13日)
資本主義宣言
一個幽靈在世界上空徘徊——資本主義回來了。在過去6個月里,政治家、商人、學者以為我們陷入了資本主義危機中,急需巨大轉型,花數年時間來療傷。財經評論這認為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失敗;商界總裁認為公司企業需要徹底重塑工作模式;美國財長蓋特納則說,資本主義將有所變化。當然沒有一種經濟系統能保持一成不變,更何況經歷了如此衰退。可是最近,人們的恐慌似乎減少了許多,也許是各國政府的刺激計劃奏效了。
前路漫漫,美式資本主義在重新尋找平衡、定位、蓄能,并且直面從前長期忽略的問題。大多數人希望看到對貪婪者有更多懲戒,但從根本看,市場不全關乎道德。市場是大型復雜的系統,當其中的事物足夠穩定后,它們會繼續運行。每次經濟危機,觀察家就以為這預示著某種新衍生產品的終結。可是,電腦、對沖基金等不但沒有退出市場,反而發展更蓬勃。幾年之后,美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對資本主義的需求更旺盛了。不管有多少瑕疵,資本主義始終是美國最有效的經濟引擎。它的確有其不穩定性,所以在新的規則制定上應當更加謹慎。
(《新聞周刊》6月22日)
以客戶為企業核心
多名神經系統醫學家敦促知名制藥企業諾華公司CEO丹尼爾·瓦瑟拉(Daniel L. Vasella)繼續推進對老年癡呆癥的疫苗試驗,但這意味著花費數年時間和數百萬美元經費。瓦瑟拉認為,在尚不清楚這種疾病的誘發機理情況下,繼續進行這類試驗是徒勞的,這種態度反映了諾華對此研究方向的根本性轉變。通常,大多數制藥企業將研究資金分撒在諸如治療癌癥或抑郁癥類的疾病項目上。盡管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還缺乏科學性了解,但這類藥品擁有潛在的巨大市場。近年,如此做法導致了在臨床試驗時期的更高失敗率。
7年前接手諾華時,瓦瑟拉便決定徹底改變這樣的做法,要對新型藥物進行更長期限試驗。盡管有著數十億美元研究預算,但沒有一家制藥企業在開發過程中保證必定的成功。此外,行業面臨著監管機構越來越嚴格的審查,以及醫療健康保險商開始回避承保只有合理利潤的昂貴藥物的保險。這些現象導致制藥業近期出現瘋狂并購。而瓦瑟拉始終把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他認為,制藥企業經理們經營時忘卻了他們的核心客戶是患者,而非股東。(《商業周刊》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