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靜

我對自己在文藝上的判斷力相當不自信,因為一些媒體、網絡狂贊的影視劇我并不能看進去。電影我不敢說,但衡量一部電視劇的標準應該很簡單吧,收視率+重播率,前者并不是最科學,因為中國大部分電視觀眾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像我媽,只要開始看一部電視劇,就一定要追看下去,無論劇情多么不合理,節奏多么拖沓。但重播率是可靠且公正的憑證,我不愛看《亮劍》、《士兵突擊》,但我不能否認它們的價值,因為它們反復在重播,起碼說明它們是耐看的。如果一部戲可以重播上10年,它一定是經典的。
前不久在上海參加一個電視劇年會,參加者都是電視臺、制作公司的行內人,主持人駱新這幾年都在主持這個會,他提出一個問題:《我的團長我的團》賣出天價,就是因為《士兵突擊》的余威,電視臺的短視就在這里,當時沒有人敢買《士兵突擊》,現在卻可能用高價買了一個性價比并不那么高的戲。
《團長》的制作方沒有反駁。電視劇是這樣的產品:制作者只要賣出去,無論口碑如何,播出次數多少,和他們沒關系,電視臺才在乎這些數字。但因為國內每年生產4萬集電視劇,購片人員不可能全部看完,他們認為穩妥的辦法是認導演、認主演、認這公司的上一部戲。
《團長》我狠狠心看了幾集,據說這戲要清洗掉那些為了看帥哥的“偽突擊迷”,我肯定不屬于這群人,片子拍得黑乎乎,其實哪怕是《我的珍珠我的港》,我也并不在乎。前一陣編劇開會要求擁有電視劇的控制權,這部戲就能看出編劇主導,一個人擁有權力太大真的會放任、會昏庸。一群遠征軍,滿嘴小資語言,動不動引經據典,看見難民逃跑,軍人說:“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士兵嘴里哼的是《阮玲玉》的主題曲《葬心》,師長和團長最常干的事是拌嘴,像倆有文化的老娘們兒,用不帶臟字的書面語吵了一整集。這想說明什么呢?說明士兵也是酸文人?說明軍隊里有很多另類?說明作者在顛覆所有的軍事片?
編劇是有想法,電視劇只是一個殼,裝進他想表達的東西,所以觀眾的需求和可看性就不被考慮了,這個美麗的大泡泡被吹大之后,居然也賣了個好價錢。很多人不敢說不好,因為怕被人嫌沒文化,沒品位。文化和品位不是愛看文藝青年推崇的作品就長出來的,因為文藝青年和文化沒關系。
有人發帖說她的媽媽認為《二十四城記》是她幾十年來看過最差的電影,弄幾個人在攝像機前假裝央視《新聞調查》就敢賣票糊弄觀眾。下面跟帖一通反對之聲,大意是樓主媽媽沒品位,不代表大多數觀眾。《二十四城記》是一個大廣告片,為了成都房地產項目“華潤二十四城”而拍,無論它包裝得多么人文,多么假裝悲天憫人,現實是,開發商征用了軍工廠的地,工人們下崗了,征地的補償不會發放到工人手里,而會被少數干部以股份制改革的名義私分了。我們家就在一家軍工廠,我的絕大部分親戚都在這家廠子上班,他們就是這么干的,而中國的法律有漏洞,即使工人不斷上訪,也沒有相應法律制裁那些人。
你們認為,一個用開發商的錢拍出的廣告片會觸及這些東西么?在溫情氛圍下展示的這一切,也許有工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會是最重要的部分嗎?那些贊美這部影片的人有幾個是工人?有多少是經歷過那個時代那些生活的人?工人們會有閑錢看這種粉飾生活的電影嗎?他們中很多人的下崗工資只有二三百塊,甚至不到一百塊!
群眾無須擔心自己品位不夠,一些人并不是品位的裁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