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 子
其實革命之路只是夫婦倆居住的街道的名字。但你以為走出這條街就是件容易的事嗎?
夢想與現實的取舍,多么老掉牙的話題。但凡經歷些坎坷的人都會苦口婆心告訴你應該的生存之道,可大部分人還是想親自嘗嘗撞南墻的滋味才甘心。放在婚姻的命題里,這大抵可簡化為娜拉出走與否的選擇。只是,不只娜拉要出走,娜拉的丈夫也有份。
《革命之路》就是講這樣一個故事。1955年的美國,一對中產階級夫婦郎才女貌,有車有房,有天真可愛的一雙兒女,正是無數國人艷羨的生活。但他們自詡與眾不同,不該平庸空虛地生活。于是在男人三十歲生日的夜晚,兩人終于決定:放下一切,去巴黎!

影片改編自1961年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同名處女作。2005年《時代》雜志把這本書評為“100部最優秀的英語小說之一”。有評論說:“如果《革命之路》不能讓理查德·耶茨成為不朽,那不朽也不值得擁有了。”其實革命之路只是夫婦倆居住的街道的名字。但你以為走出這條街就是件容易的事嗎?
世界各地都奉“生活在別處”為真理,仿佛換個地方居住,人生就可以清清爽爽重新開始,不再有各種壓力,不再為生計煩憂。歐洲是世界無數做夢者的幻想,就如國內諸君向往陽朔麗江。平日里不知聽多少朋友許愿,稱人生的終極理想就是在世外桃源處開一小書屋或小茶館,寧靜致遠度過余生。可是,有多少人真的去嘗試?大部分人還不是一邊辛苦勞累,一邊在茶余飯后嗟嘆幾聲,發發白日夢而已。所以,當我看到片中夫妻兩個真的買了船票、打包家私,還是滿心敬佩的。畢竟,夢想是一回事,真的邁出步伐去實現又是一回事。只可惜,命運以捉弄凡人為樂,這堅定也不長久。
革命之路上的生活本來糟糕到統統可以舍棄,誰知男人突然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女人又發現自己懷了孕。野心的誘惑和生計的壓力雙管齊下,你還要把這條路走到底嗎?或許,換老套點的話語體系來說:革命,還是改良?
大部分人都選改良,它保險,它讓你看到前面的一點點光亮,然后心甘情愿繼續摸黑走。少部分人選擇革命,因為太清醒,或者太瘋狂。
男人最終選了改良,期望事業的成功證明自己,也害怕在陌生的環境一事無成。他的理由是,男人要有勇氣忍受現實,承擔應有的責任。
女人選擇了革命,或許是因為女性慣有的執拗與理想色彩。她選擇流產,殺死那個現實的羈絆,不料卻被現實殺死了。盡管影片沒再交待其他,我想,她本是決心流產后獨自去巴黎的。
夫妻倆的扮演者分別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與凱特·溫絲萊特。十年前他們聯手制造了泰坦尼克這個令全球心碎的愛情童話,如今再聚首,奉上的卻是現實世界里中產階級的落寞與匱乏。眼看經歷十年滄桑的他們在銀幕上爭吵、流淚,想起曾經站在船頭懷抱世界的年少輕狂,不由你不感慨這逃不脫的現實苦網。
他們最終成為朋友鄰居的談資,夢想變成辛辣的佐料,隨時警戒平庸的人們別再越雷池半步。最理解他們的人卻是個精神病患者,他贊賞他們有勇氣擺脫“無盡的空虛”,又在他們變卦之后猛烈斥責:是自私和貪婪毀了一切。
生活到底需要妥協還是反抗,沒人可以給出標準答案。我們只是在電影里看到,渴望追求夢想的夫妻倆最終生死別離,而那個和妻子白頭到老的老人,最終輕輕關掉了助聽器,以擺脫妻子的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