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特約記者 尚未遲 喬 生 ● 陳 一 ●本報記者 鐘玉華
美國財長蓋特納今天開始訪華了。在蓋特納啟程前,從美國國內傳來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美國官方放風說,蓋特納此行重在營造合作氣氛,是“安撫之旅”,而不是“問責之旅”;與此同時,一些美國媒體卻為蓋特納訪華列了一個長長的興師問罪的清單,催促蓋特納向中國施壓。敏感的外界媒體意識到,蓋特納到中國來究竟會說什么,將成為檢驗金融危機下中美關系新定位的一個最好時機。5月30日,23名中國著名經濟專家接受了《環球時報》調查,其中有8人支持大幅減持美國國債,15人表示反對(詳見本報今日第15版)。顯示中國國內在中美經濟關系新定位的問題上,同樣存在很多分歧。
“輪到中國給美國上課了”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預言中國國際地位從此提高、美國將看中國臉色的文章不斷出現。蓋特納的訪華,成了印證這些預言的時刻。英國《經濟學家》雜志28日發表文章說,時代變化得真快呀,當布什的財政部長首次訪華時,華爾街蒸蒸日上,美國經濟正在增長,總統的使者例行公事地給他們的中國東道主上課,要求一個更加自由的金融市場和更加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可是當蓋特納訪華時,華爾街變成了貪婪和失敗的同義語,美國經濟一敗涂地,現在輪到中國給美國上課了。
法新社30日報道說,由于早先蓋特納批評中國操縱匯率,“一開始就把事情搞糟了”,所以此次訪華他將不得不重點關注這些問題。不過分析人士相信他早期與中國建立的聯系在與中國領導層交往方面會長期發揮作用。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拉爾迪說,盡管蓋特納缺少其前任保爾森的商業背景,但他認為,相對于保爾森會對中國金融制度改革“強勢地提出建議”,“蓋特納會是中國人更好的傾聽者”。
英國《每日電訊報》29日預言說,不要期望蓋特納訪華時再出現類似今年1月把中國稱作“匯率操縱國”那樣憤怒的語言,這一次他很可能會把“口頭手榴彈”留在美國國內。相反,蓋特納會要求中國加快其從出口拉動型國家向個人消費驅動型國家轉變,這有點“瞎嚷嚷”的味道。中國的個人消費是在增長,但是相對于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來說,顯得仍然很小。文章還說,就目前來說,“好人外交”不錯,雙方都不會斥責對方,畢竟這兩個超級經濟體仍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但是這不應掩蓋中美貿易關系需要重新平衡這一事實。
日本《產經新聞》30日報道稱,此次蓋特納訪華真正的最大目標是促使擁有最大外匯儲備的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并指出這是奧巴馬政權的“吃緊課題”。美國則可以以IMF改革、支持中國擴大國際發言權的要求與中國打牌。
“他會相當溫和地提人民幣”
關于蓋特納的中國之行,白宮的表態相對謹慎。美國財政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28日向媒體吹風說,蓋特納此行重在營造合作氣氛,并不會在貿易和貨幣問題上對中國施壓。為了消除中國對美國國債貶值之憂,蓋特納還將向中國官員保證,美國維護中國在美投資的安全性。倘若中國領導人提出美國的赤字問題,蓋特納也做好了討論此問題的充分準備。他還特別強調:“蓋特納部長認為,美元將繼續在相當長時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據報道,蓋特納計劃下周一在他曾經學習過的北京大學發表演講,之后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等高層會晤。
蓋特納是否重提人民幣匯率問題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美財政部的一位高級官員透露,蓋特納訪華時會再提人民幣問題,但是措辭會“相當溫和”。蓋特納希望傳達這樣的信息: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有益于中國自身利益”,中國經濟從依賴出口到倚重內需的轉型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更靈活的匯率。
美國輿論普遍期待蓋特納訪華期間能促使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但美國官方沒有明確談到這個問題。《華爾街日報》建議蓋特納向希拉里學習,稱她在訪華時沒有訓誡和抱怨中國,而是再三地鼓勵中國購買更多的美國國債。
“一樁最糟糕的利益婚姻”
盡管美國官方在為蓋特納中國之行營造輕松氣氛,但一些媒體卻給他的中國之行涂抹上了一層灰色。“蓋特納訪問北京是為了處理一樁糟糕的婚姻”———美國《市場觀察》網站29日報道說,“蓋特納即將啟程,他要飛越半個地球,目的為了處理一樁也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基于利害關系的婚姻”。報道稱,美中相互不信任又明爭暗斗,這使得雙邊關系十分復雜。應該看到,兩國雖然因經濟危機走得更近,但又不可避免地面臨新的沖突,比如最近幾周,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價已經連續跳水。
美國《商業周刊》29日稱,“蓋特納財長任務艱巨”,在美好的外交辭令的背后,隱藏著利害沖突。蓋特納在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難免要討論到:美國肆意揮霍的財政政策將導致通脹,從而使中國1萬多億美元的資產縮水。此外,中國正設法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這將使已經弱化的美元更加弱化。
在美國國內,要求蓋特納對華訪問期間向中國施壓的聲音也不小。由多個美國產業聯合機構組成的“中國貨幣聯盟”一直敦促就人民幣匯率向中國施加壓力。本月13日,在蓋特納訪華消息公布的第二天,美國一些議員拋出了“中國操控匯率”的議案,但蓋特納在20日國會聽證會上說,如果回頭看看,中國在過去兩年已經作出了非常顯著的改變。
針對國內出現的這種“興師問罪”態勢,《華盛頓郵報》指出,蓋特納這次訪華將尋求與中國更加務實的經濟關系,如果美國仍然像以前那樣抱怨指責中國,顯然不合時宜。
“美國政府的聲音是主流”
30日環球網的網上調查顯示,近70%的投票者認為,蓋特納訪華會令中國增持美國國債,同時近65%的投票者認為在中美經濟關系中,“美國更需要中國”。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在解讀網友觀點時說,大部分投票者認為中國會增持美國國債,但同時認為中國并不那么需要美國,顯示這部分網友實際認為,中國政府會出于討好美國的目的而去增持美國國債。這是中國知識界歷史沿襲下來的唯文人式思維,敏感但不去理解問題的實質和復雜性。他認為中國出于經濟角度和戰略觀點考慮,會增持美國國債。戰后屢試不爽的事實是,每當全球遭遇經濟危機,美國國債反倒是最安全的,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抗打擊能力要強于其他國家。從利益最大化以及資產安全的角度出發,增持美國國債是正確的。而在危機的時候增持美國國債,凸顯兩國共同利益,也可以鞏固中美戰略互信。
金燦榮認為,說美國更需要中國“還沒到那個階段”,現在中美是互相依賴的關系。中國有3000萬—5000萬人的就業和與美國的貿易有關,涉及到1億中國人的生活。他說,美國媒體上給蓋特納下任務的聲音,是一些利益集團推銷自己的政策要求。應該看到美國政府的聲音是主流。他相信蓋特納會采取合作、積極的調子,會從理性的全局的角度考慮中美關系。至于美國媒體稱中美關系是只有利益的“最壞的婚姻”,這說明中美之間確實有很多共同利益,這是中美能走到一起的基礎,另外中美之間也有很多利益分歧,還有意識形態分歧,所以“婚姻”還是不穩定的。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人對于購買美國國債雖然也有擔憂,但因為日美經濟的一體化由來已久,幾十年來也是風風雨雨,日本很難設想美國會出現完全崩盤的局面。這與中國剛剛成為美最大債主的感覺不太一樣。他認為,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從目前來看,這是對中美兩國都有好處的必然選擇,也是“利益攸關方”的形象詮釋。就像兩個人坐在一條船上,只能“同舟共濟”。▲
環球時報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