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發軔于余慶縣的“四在農家”活動,引領了遵義市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氣象,并成為推進全國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一條新路子和新經驗。
理性地看,“四在農家”符合中央關于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執政新理念。特別是對于貴州這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村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的西南省份,如何加快實現小康社會的步伐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四在農家”是如何發起的?其現實意義是什么?經驗有哪些?本刊2005年第4期對此進行了重點報道和策劃。
在本專題策劃中,本刊記者通過對遵義市市委書記傅傳耀、余慶縣委班子的專訪,并配以專家的言論解讀和點評。同時,還深入遵義市對“四在農家”的創建現場活動進行了采訪。
其中,《遵義農村的小康新路》一文主要通過對傅傳耀的調研報告進行摘編。對“四在農家”活動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認同,并在許多農村地區如火如荼開展的深刻原因進行了剖析;言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可貴探索》指出“四在農家”為探索貴州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并對“四在農家”活動今后怎么走提供了建設陛的思考。
“四在農家”現象引起了專家和學者的熱烈討論,各家見仁見智。在《對“四在農家”的理性思考》一文中,遵義市委講師團團長、市社科聯主席李學東認為:“‘四在農家是中國亙古未有的社會大變遷和鄉村建設運動……是一種符合歷史規律的進步運動”。
現場與故事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對于“四在農家”在遵義引起的農村深刻變革,本刊記者以《未來不是夢——遵義市“四在農家”創建活動見聞》一文對余慶縣白泥鎮滿溪村羅家坡的今昔比照、湄潭縣湄江鎮蘭江村打出蘭江蔬菜品牌、遵義縣三合鎮良村組“美化村莊也美化了生活”進行了詳細報道,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遵義“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使農民增加了收入,增長了智慧,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廣大農民的生存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讓文明步入更多山鄉,引領農民創造文明、享受文明,這是“四在農家”活動開展的最終目標和形成的社會效應。專題中《讓文明步入更多山鄉》一文描繪了“四在農家活動”使文明進山鄉,山鄉大變樣,農民積極追求現代文明,先進文化,讓農村更加殷實、文明、和諧的一幅新景象。
為呈現出創建“四在農家”活動中的新亮點和新典型,本專題最后以《赤水:創建活動有特色》、《仁懷:因地制宜抓創建》、《習水:培養“四人”促創建》、《綏陽:產業與創建活動結合》為案例,以點帶面,為全面反映遵義市創建“四在農家”活動作了—個生動的再現。
本專題引起了熱烈反響,讀者紛紛來信認為“為新時期加強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組好報道和好題材,充分發揮了黨刊的主流陣地和輿論引導力”,并引起國內理論界和媒體持續關注。此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等紛紛對此進行了連續報道。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閱讀了這些相關報道后作出批示:“四在農家”活動是建設新農村很好的載體。
(執筆陳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