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
一本刊物,必須有一些獨特的“味道”,否則,在激烈的競爭和挑剔的讀者面前,難免會失掉市場。
以前在政府部門工作,一路走來,黨內刊物是閱讀了不少,可是“對味”的卻不多。我認為,黨刊必須有“黨味”。何為“黨味”呢?我認為“黨味”應該是黨刊在讀者大腦中經過理性處理的認識反映,它是刊物針對性、實效性、實用性、藝術性的綜合表現。
抱著這樣的態度,老實說,以我的標準來看,黨內很多刊物都流于形式。在我的印象中,黨刊總是思想性、指導性和權威性較強,而可讀性則相對弱一些。然而,初識《當代貴州》,雜志的思路卻讓我耳目一新。可以說,《當代貴州》“黨味”十足。難得的是,在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思想性、指導性,高唱主旋律的同時,近五年來《當代貴州》逐漸改變了過去那種“板著面孔訓人”、當文件和材料“批發商”的角色定位。看得出來,雜志的編輯記者們正努力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變成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把大道理寓于小道理之中,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蘊含于字里行間,扮演著讀者良師益友的好角色。
記得2006年的第14期《當代貴州》曾刊登過楊柏的一篇文章——《陽光操作:富人渴望的慈善事業》,文章大意是說現在有些“希望工程”項目和慈善項目在實施時時常違背善舉初衷,“希望工程”變為“失望工程”的情況時有發生。出于“職業敏感”,我立即被吸引住了,細細看來,文中所述的又何嘗不是投身慈善者的困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公眾慈善意識也隨著不斷增強。國家對慈善的鼓勵政策逐步完善、規范,慈善款物募集面日益廣泛,募集形式和內容更加靈活,慈善救助的成效也逐年增大。在我省慈善已成為新型生活救助體系的有機組織部分。然而,在慈善之外的另一種“慈善成本”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阻礙。能在作為黨刊的《當代貴州》上看到如此細膩的觀察和視角準確的評論,實屬不易。
關注《當代貴州》,不僅因為她是貴州省委的機關刊物。更因為她是一本見證多彩貴州日新月異的變化的雜志。在歷史的長河里,5年的時間只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當代貴州》卻在歷史的一小步里跨越了自己的一大步。
作為黨刊,她切實做到了可讀而不庸俗,深入而不媚俗;作為貴州歷史的見證者,她忠貞地完成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為貴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注入了生動的精神參照和精神養分。
讀《當代貴州》,我的腦中浮現了一支有理想、敢拼搏的優秀團隊。5年來,她有著唱響主旋律的佳作,更有著貼近生活、深入基層的的聲音,內容新、選材嚴、報道面寬、形式靈活??粗腋泳鞈倌_下這片稍顯偏僻落后卻充滿生機的土地。
5年一個腳印,在成長的階梯上創業、建業、拓業,《當代貴州》的團隊正努力踐行著自己的理想。讓“黨味”留香,黔中大地上必將創造一個“黨味”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