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文
南京師范大學學生呂達的大學生活有點與眾不同,因為她是帶著雙目失明的媽媽一起來求學的。
在呂達出生前一個月,媽媽呂雪勤因意外事故視網膜脫落,爸爸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襁褓中的呂達和失明的媽媽風餐露宿,靠乞討為生。從懂事開始,呂達就成了媽媽的眼睛。
“孩子想上學,一定要上學呀!”呂雪勤說,呂達6歲時,靠“希望工程”進入了學校,她也被安排到一家福利工廠,每月靠不足百元的工資度日。
呂達喜歡讀書,尤其喜歡看文學書。她很愛學習,每年都是三好學生。戴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總是笑瞇瞇的樣子,呂達對往日的艱辛很少提及。采訪時,她在一邊默默地寫讀書心得,偶爾說上兩句話。
“從小就是丐幫子弟。”這是呂達的自嘲。當年在福利工廠,母女倆擠在7平方米的工棚里,呂達就在堆滿了東西的桌上擠出一小塊地方學習。
那時母女倆每天生活費不到兩元,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肉。為了省煤氣。呂雪勤常一次煮好兩三天的飯,用開水泡熱吃,為了讓孩子吃飽飯,她每天只吃一頓飯,
9歲那年,呂雪勤突然眼睛出血,當地醫生勸她們到北京去治病。呂達牽著媽媽,帶著干糧和一杯水,擠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北京30l醫院。在醫院里,呂達守著母親,在掛號凳上躺了整整一夜。
在呂達升入高中的那一年,厄運再次到來,福利廠倒閉了。母女倆住進福利院,福利院每月發給她們4元肥皂費,呂達靠好心人的捐助繼續讀書。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呂達患上了慢性結腸炎,嚴重時連水都不能喝,同時還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
雖然生活艱難,呂達學習卻非常刻苦,經常讀書到深夜。從小學到高中,她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高考臨近,呂達常在想一個問題:我去上大學,媽媽怎么辦?
“十幾年來,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生病時,我為她洗臉、洗腳。我身體不好,媽媽帶我到處求醫問藥。我們相互照顧走到現在,對于媽媽來說,沒有我就等于沒有眼睛,她怎么生活?”
幾經思考,呂達提出,帶媽媽上大學。高考報志愿時,母女倆產生了分歧。“報行政管理,以后當官。”媽媽的目標是復旦大學,呂達卻選擇了南京師范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呂達說,上海消費高,她不想給媽媽太大壓力。
“我喜歡文學,想看電視,想把十幾年沒看的電視劇都補回來。”她笑著為自己的選擇辯護。高考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賣掉了所有的書,籌了78元錢,準備上大學。“肯定能考上。”她很自信。事實也是如此,她考了576分,高出當年北大、復旦、人大在安徽省的錄取線。
兩個編織袋加一個箱子,母女倆帶著所有的家當來到學校。學校在學生宿舍為呂母提供了臨時住處,免除了呂達的學雜費,并通過勤工助學等方式解決呂達的生活費。
“這么多年,我們一直是靠好心人幫助才走過來的,愛心和信念一直支持著我。我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呂達說,她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學好知識,早日回報社會,報答那些幫助過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