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爽
文化旅游已經成為一個在中國隨處可見可聞的名詞,但現實中的狀況常讓人疑竇叢生:不管人跡罕至的深山還是游人如織的勝地,都掛起了文化旅游的大旗;不管一無所有的荒漠還是一應俱全的景區,都號稱文化旅游的基地。文化旅游,真的是哪兒都可辦?真的是這么隨便辦?真的有這么多人喜歡嗎?中國的文化旅游真的就有特色?在旅游業已經成為諸多地方第三產業的龍頭和文化遺產在環境保護中地位日趨重要的今天,即便只以文化遺產保護的名義來看,這些問題也非問不可。

文化游不啻為一種新的發展路線,可是由于之前發展的緩慢以及管理制度上的滯后,讓這項產業在很多地方漏洞百出:黑景點、黑導游、黑旅行社,不堪重負的景區、永遠跟不上腳步的景點服務業、一直在破敗和嶄新之間徘徊的“文物古跡”……
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文化旅游?又如何將文化內涵通過合理而有效的手段融入有限的旅途中?
自古以來,國人就有“揭竿而起”的“傳統”——“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要從此過,留下買路財”,而今這種綠林好漢打家劫舍的“豪言”,在那些打著政府旗號的“景區管理者”那里又時隱時現。對此,我們實在是沒什么辦法。至于把當地百姓圈起來收錢放人參觀的“動物園”式開發,只好姑且當它是景區人民的幽默,莞爾一笑而已。
嚴格來說,我認為我國現在只有旅行而沒有旅游,或者說只有“行”而沒有“游”。絕大多數人理解的旅游,對該如何深入地投入當地生活、浸染性情,并無太多關心。那些可以加深感受、銘刻記憶和增強體驗的過程,往往被很多人視為麻煩和負累。
觀光式旅游也有好處:直接明了,快速簡捷,但這種模式一成不變地移用到所有旅游開發模式上,就有很大問題——據說,在貴州凱里,游客一到,村委會就要求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擱置多年的傳統服裝“接客”。至于各種“民俗表演”,當地各旅游景區也都有自己并不新鮮的招數……
而從歷史陳跡里尋根問底、生搬硬套地把“棺材里的僵尸”都搬出來包裝一番,以滿足游客自己也不甚了了的獵奇心理,也是開發商慣用的手段,讓本該成為主體的文化體驗演變成服從于開發者經濟需求的工具和托兒,實在是本末倒置。
作為服務于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動,應該更多建立在人們好奇與探索的基礎上,旅行首先應該是一種文化行為,然后才是經濟行為,而引發旅行的直接因素是文化差異性。負責任的旅行者和開發者,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保護這一差異而非抹煞它。可惜,我們總是悲哀地看到,在J省或S省,除了油菜花和杜鵑花的差別,在旅行方式和文化上,已經體驗不到任何差異——看起來,排著隊給景點開發商送錢的旅游,我們還得忍受很長一段時間。
在現階段的我國,大眾對旅游的認識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對前三者要求較高,一句話,玩得要舒服、不累。而在舒服游客的同時,旅游公司就會因為消費的項目多了基數大了總的利潤額也提高了,這是一件雙方皆大歡喜的事情。有了這樣的心理,自然大家都用發展大眾旅游的觀念和方法來發展所謂文化旅游,只看經濟指標。結果,文化旅游就被某些地方當成了一種賣點,一種市場營銷策略,現實中的文化旅游幌子和文化旅游實質變成了兩張皮:名義上是都搞文化旅游,實際上搞的都是絕對不文化的旅游。
盡管文化旅游是在人們對傳統旅游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反思的結果并非用文化旅游替代傳統旅游,而是發展起了一種特殊地域上適合特殊受眾的特殊旅游。這就決定了文化旅游不僅當不成第三產業的龍頭,對大多數地區來說也當不成旅游業的龍頭。
然而,這種冒牌文化旅游的危害甚至大于傳統旅游:盡管旅游業的開發者總在說旅游業是資源節約型產業,是無煙工業,對環境影響較小,但能夠開發旅游業的地方往往是對環境變化異常苛刻和敏感的地方。正因為旅游業對各種保護地破壞的隱蔽性,才使得恰恰是看起來對環境破壞最小的產業,卻最有條件和可能成為保護地最大的殺手。
盡管目前的文化旅游有“掛羊頭賣狗肉”現象,但就旅游本身而言,不存在發展與不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和管理的問題。這是因為比起其它的資源利用方式,文化旅游應當是我國文化型旅游地的最佳發展策略。
對于旅游開發商而言,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適度開發,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旅游是一個利用資源的產業,除了自然資源,伴生的文化資源也是產生旅游需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單純的利用自然資源,除了容易造成資源破壞或者不好保護外,也難以刺激旅客多層次多角度長時間高強度消費,難以提高整個旅游產業的產出。所以,為了保護,也為了產業的效益,深挖文化資源是搞好當地旅游的重要方向。像云南的迪慶,本來資源優勢并不明顯,就是巧妙利用了香格里拉的概念,將資源重新包裝,在沒有多少人為改造的情況下辦成了環境友好型旅游地。
體現保護性在實施起來具有可操作性:只要完善法規、加強監管和正確引導旅游者就可以了,真正困難的是文化旅游的專業性。對旅游商而言,專業性意味著旅游開發的前、中、后期都要有科學理念,而這又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完備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旅游開發法規及管理辦法并依法規劃和監管。對旅游者而言,從簡單的“觀光式”旅游發展到以體驗探究感悟為主線、以感受文化文明為準繩的文化旅游,可能同樣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正因為此,將加強文化旅游專業性的能力建設放在第一位才是在中國發展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