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瑩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文化建設是關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建設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明顯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文化建設滯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組織不力。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基層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識弱化,存在經濟“硬指標”、文化“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對文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致使農村文化建設列不上地方的發展規劃,擠不上財政支出項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資產流失,陣地萎縮,隊伍不穩,農村文化機構形同虛設,有的地方甚至癱瘓。
農村文化生活貧乏,難于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一些偏遠貧困自然村,農村文化土壤荒漠化,主要原因是農村的文化活動場所和配套設施不到位。農民群眾沒有場所可以開展文化活動,沒有文化活動可以休閑參與,缺少獲知信息的平臺,他們的精神生活顯得十分匱乏。物質生活的豐富亟須精神生活的跟進。健康的文化活動不開展,低俗的東西必然乘虛而入。同時,由于缺乏正確的思想指引,某些農村也成了賭博、迷信等不良陋習的溫床,破壞了淳樸的鄉風,污染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二、培育農村文化土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離不開農村文化建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民依然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很多地區的農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很難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與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相適應。怎樣讓文化的清泉流進農村,如何使農村這片文化荒漠盡快向文化綠洲轉變?筆者認為,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1.首先要認識到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與時俱進、適合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科學的文化觀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
2.加大投入,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毋庸置疑,政府保證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仍是農村文化健康發展的基礎。各級政府只有把文化建設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之中,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剛性、長效的投入機制,才能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通過積極的政策鼓勵、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廈門市在“十五”期間,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經費,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各區、鎮、村也相繼規劃、興建、啟用了一批功能全、設施強的文化設施。廈門市體育局投入引導資金200萬元,在全市農村實施了“村村籃球場計劃”,新建籃球場96個。湖里區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了區文化活動中心及6幢鎮、村級文化中心大樓,10座老人俱樂部,40個籃球場。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農村文化工作積極健康發展
農村文化工作隊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力量。農村文化能否得到持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建設和穩定、充實這支隊伍。鄉鎮要建立健全的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配齊專職人員,穩定文化工作隊伍。要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層、融于群眾的農村文化協管員(文化義工)隊伍。另外,還要建立文化人才下鄉制度,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培養。如廈門市建立村級文化協管員隊伍,每個行政村配備一位農村文化協管員,制定文化協管員管理辦法。廈門市文化館專門下基層舉辦農村文化協管員培訓班,對他們進行崗前培訓,讓他們在農村文化工作中發揮作用。通過強化“軟件”建設,保證各層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農村文化工作的積極健康發展。
4.文化部門下鄉“種文化”,培育農村文化生長點
每年新年前后,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如火如荼地開展,熱潮不斷。送演出、送電影、送書下鄉確實活躍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為使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應把“三下鄉”變為“常下鄉”,把“送文化”變為“種文化”。
培養農村文藝骨干。農村的文化活動應由農民唱主角,應培養更多的農民藝術家,把農村本土藝術發揚光大,這樣才能使農村文化永葆活力。要充分發揮散布于廣大農村的“本土藝術家”的積極性,這些活躍在農村民間的文藝人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們的藝術修養直接來源于農村,在地緣上和情感上與農民有著天然的相通性。培養和激勵“本土藝術家”,不僅可以保護大量的民間文化,讓民間文化發揚光大,還可以活躍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如廈門市同安區有一批地地道道的農民,執著地愛著農民畫。于是,同安區文化館美術干部經常下鄉對他們進行輔導,培育出梁金城、柯朝汀、王其仁等一大批農民畫家,同安區也因此而發展成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同安農民畫不僅培育了農村文藝骨干,活躍了農民文化生活,同時豐富了農村文化內涵。
培育農村文藝隊伍。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既需要上面送文化下鄉,更需求培育農村本土的文藝隊伍。如廈門市文化館每年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雖然起到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作用,但沒有根本解決農村藝術活力與生機問題。從今年開始,側重對貧困農村業余文藝團體進行扶持以及對文藝骨干的培養,激發農民群眾的藝術天賦和潛力,提高他們參與藝術活動的熱情。在“文化下鄉”慰問演出中,采取了與當地農民聯合演出的形式進行,演出以當地農民準備的節目為主,文化館派人進行指導并組織示范節目參演,提高當地農民的藝術水平。又如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的農民喜愛民間舞蹈,廈門市文化館舞蹈干部下農村對當地農民進行舞蹈培訓,幫助他們組建拍胸舞表演隊伍。文化館還拿出資金為表演隊制作音樂、服裝、道具,使這支由農民組成的民俗表演隊伍扎根在農村,活躍在農村,在農村土壤里發展壯大。
開展文化藝術扶貧。各種文化扶貧活動對于滿足農民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如果能把文化扶貧工作與農民自發的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更有益于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如福建省藝術館倡導開展“藝術扶貧實施工程”,廈門市文化館作為“藝術扶貧實施單位”,將“藝術扶貧實施工程”作為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工作重點,到偏遠農村對貧困學校師生和普通農民進行藝術培訓:派出專業老師到鐘宅村小學進行音樂、舞蹈培訓;到前場村進行曲藝藝術指導;對翔安區新圩鎮民俗表演隊、農民管樂隊、新圩中心學區的音樂、舞蹈老師及學生進行輔導培訓;幫助組建農村民俗表演、曲藝表演等隊伍,為農村培訓了一批批文藝骨干,促進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5.營造農村文化氛圍,開展農村特色文化活動
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運用導向機制,創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在農村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以下兩點:一是繼承傳統優秀的民俗文化,如民間藝術、傳說故事等。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化藝術,卻能在潛移默化中作用人、影響人、塑造人,在一定程度上維系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二是用先進的文化破除人們生活中殘存的封建文化和陳規陋習,擴大先進文化在農村的覆蓋面,增強先進文化在農民生活中的滲透力。
用先進文化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讓農民在參與文化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提高文化科學素質,是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活動才有凝聚農民的吸引力。通過文藝調演、文藝大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具有農村特色、農民喜愛的文化活動,使農村文化活動搞得熱熱鬧鬧,把農民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中來。如第三屆廈門市群眾文化藝術節舉辦了“農民歌手大獎賽”,在全市農村掀起“村村有歌聲”的熱潮。廈門市海滄區舉辦“溫馨海滄”農民唱好歌活動,參賽歌手都是自愿報名的農民,歌手賽在全區15個行政村(居)輪流舉行,走遍全區各個村落,所到之處深受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前所未有。由此可見,這種活動對接了農民的文化需求,給農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使農民成為文藝活動的主角,提高了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通過這些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還可以將先進文化“常駐”于農村。
農村文化的土壤在農村,根基在農村。農民不僅是農村文化的受惠者,更應該是農村文化的建設者。
(作者單位:廈門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