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美國高官頻繁來往于中美之間。很多人發現,中美之間“美國施壓-中國應對”的對話氣氛正在發生微妙的轉變:國務卿希拉里不再多談人權問題,素有“對中國最嚴厲批評者”之稱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也一改往日強硬作風,而此次訪華的財長蓋特納更是放低身段,希望通過“承諾”而不是“敲打”來獲得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支持。
美國官員的姿態變化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中美相對實力的變化。經過30年的時間,美國官員終于開始以平視而不是俯視的眼光看待中國。在面對諸多雙邊和多邊問題的挑戰時,華盛頓開始意識到,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和支持。而要得到這樣的合作和支持,首先必須了解中國的意愿,傾聽中國的訴求。
華盛頓應當明白,當今中國,民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反映在一些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的外交政策問題上。無論是希拉里、佩洛西來訪,還是蓋特納到京,他們人還沒到,中國媒體就已經頻頻發出聲音,而網民們更是通過多種形式,表達他們的看法。中國老百姓對很多類似的雙邊關系問題越來越了解,他們的看法也越來越成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在處理與中美關系相關的問題時,民意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政策考量依據之一。
美國高官到中國來,了解中國,傾聽中國,不僅僅意味著要加強官員間的對話溝通,更意味著要傾聽中國民間的呼聲,了解中國老百姓的訴求,這一點在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問題上尤為凸顯。
中國政府手中掌握著的這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外匯儲備資源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成果,是中國出口企業辛辛苦苦攢下的家底,更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正因為如此,如何讓這筆資源保值、增值成為中國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在環球網的在線互動中,許多網民直接向蓋特納提出了他們的要求,其中“保持美元穩定,不要再拿人民幣匯率說事”、“解除對中國出口高技術限制”、“保證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安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取消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等五個問題列在最前面。這些要求值得美國當政者認真聽取。
在以往的中美交往中,華盛頓總會顯示出自己對美國民意的重視,無論是在“人權”問題上打壓中國,還是對中國出口產品施加不公平待遇,或者阻止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計劃,美國高官總會借民意來說事,有時甚至是把美國自己的民意強加在中國老百姓的頭上。假如這些官員真的是看重民意的話,那么,他們就不應只聽取美國的民意,而忽視了中國的民意。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民意的聲音也必將越來越強。任何同中國打交道的國家都不能忽視中國民意,否則,它們將很難理解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并有可能產生誤判。▲
環球時報200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