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紅
自從1986年我走上一所鄉村小學的三尺講臺,至今已x個年頭,這段職業生涯中濃縮了我——一位教海探航者諸多的生命體驗,深感學習、教學、研究和寫作構成了我劃槳人生的主體。
學習:要將“金字塔”的底座建得更大
1986年我以優異的成績從江蘇省淮安師范學校畢業,是盱眙縣20名同學中唯一的三好生。我被分到了縣西南山區一所非常偏僻的鄉中心小學工作,這對于一直家住縣城,具有城鎮戶口的我來說,心情的失落甚至沮喪可想而知,我看不到一絲希望的光芒。在經歷近一年的彷徨、苦悶、消沉和憤懣的情緒波動之后,我逐漸認識到學習可能是我解決眼前的困境,為自己開辟將來前程的唯一之道。我報名參加了成人高考,以高出錄取分數線兩倍多的分數考取了上海體育學院函授班。正當我高興之時,卻得到了縣里的令人沮喪的通知:因為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所以不允許也不需要再參加高一級進修學習。這在今天的年輕教師看來可能覺得不可理喻,而在當時的教育管理體制下卻是一種正常而普遍的現象。我不肯“坐以待斃”,又偷偷參加了初中體育教師教材教法合格證書的考試,這次非常幸運,考試的成績得到了認可,我獲得了自學生涯中的第一張證書。
我的第二張證書是漢語言文學??飘厴I證書,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獲。我在師范學校實習時曾教學過初中的英語,這樣的經歷讓我對英語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興趣,同時我也認為要想進一步的發展,英語無疑是我必須認真學習的科目,于是我參加了英語專業專科段的社會自學考試。為什么參加社會自考,而沒有選擇函授、電大、夜大等那些比較容易通過的學習形式?我的想法是:一是社會自考含金量比較高,聽說國外也承認這樣的學歷。二是因為前文說到的教育局管理制度的控制,我不愿意為了學習而去找關系。走后門。當時的社會自考既沒有各種輔導班,也沒有今天的縮小考試范圍的特別信息,這是真正的自學考試——先自學后考試。經過兩年的自學,我通過了英語??贫蔚?門課程,還有語法、寫作和聽力口語三門沒有通過。由于這時我已經到縣實驗小學任教畢業班,工作時間比較緊。加之缺少英語學習的情境。所以考了兩三次都沒有通過。我覺得每次報考一門太浪費時間,不如再兼報漢語言文學專業。沒想到這個兼報的專業在兩年里就通過了,而英語??七€沒有起色。這時我面臨的選擇是:繼續學習英語???還是深入學習漢語言文學的本科?我選擇了后者。我又用了兩年半的時間獲得了第三張證書——漢語言文學的本科畢業證書。幾乎同時,我還參加了中國數學會舉辦的奧林匹克數學教練員的培訓,考取了二級教練員證書。
對于學習,我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只有將學習的金字塔底座建造得非常大,學習金字塔的高峰才能更高。秉持這種想法,我在隨后的時日里又繼續自學,先后獲得文學學士證書、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證書。這些證書的獲得在有些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一名小學教師中師學歷就已合格,專科足以夠用,還學兩個本科干什么?考學士學位又有什么用呢?但我不這么認為,我要繼續學習,因為此時我已覺得學習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已不再滿足于自學,總想著有一天能夠走進大學接受正式的大學課程教育,進行系統規范的學習,感受大學校園濃郁的文化氣息。2000年,機會終于來了,縣教育局領導終于同意我參加教育碩士的脫產班考試,從獲取報名機會到考試只有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我白天在單位上班,晚上坐在書桌前挑燈夜戰。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如愿以償地走進了向往已久的南京師范大學的大門。
在南師大學習期間,我不僅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學好每一門必修的課程。還像久旱的土地吸收甘霖那樣吮吸每一滴知識。我旁聽了許多老師的課——教育哲學、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管理心理學等等。不管是南師大還是河海大學和南京大學,只要有講座我都一概擠進去,聽!文學方面的——文學史、古詩吟唱、文學鑒賞、小說研究等:政治經濟方面的——西方后現代主義、國有企業的改制、外交官眼里的西方國家等;教育文化方面的——西方學校教育中的去道德化現象、費孝通對于文化的理解、中國古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等。不僅聽,我和同學們還大膽地問,大膽地說。也許是大學寬松的氛圍,也許是我們的初生牛犢之膽量,我們“旁若無人”地參與著各種活動。這些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拓展了視野,更訓練了我們的學術思維,造就了我們的學術勇氣。我覺得在南師大的脫產學習是我人生當中的一次蛻變,一次進化,讓我受用終身。
我在學習中成長,學習于我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生活的方式。我已經離不開學習了,我仍將繼續學習,這種想法推動我去奔向學習的又一個驛站——攻讀博士學位。去年我考取了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數學)博士生,現在正在艱苦的攻讀之中。對于一位在職校長——同時擔任一個班數學教學的我來說,管理工作、教學、學習和家庭的多方面壓力是巨大的,但我“痛并快樂著”,因為我在學習,在成長。
教學:營造師生詩意的棲居
學以致用,我的所有學習都圍繞著我的教育工作這個中心,而課堂教學則是這個中心的中心。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使我逐漸認識到:教師是用自己的全部才學和情感來工作的,它需用終身的學習積累來備課。
從不知道如何上課的師范生,到害怕上課的新手教師,再到略窺教學門徑的中年教師,這消耗了我22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是我生命的青春季節,花樣年華。我不知疲倦地在課堂教學的道路上跋涉,一點一滴地收獲自己的勞動果實。我曾連續8年擔任畢業班的教學工作,也曾在南京市五年級數學質量調研統考中,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全校第一。1997年我幸運地被列為淮安市“十百千”工程的培養對象,2001年被評為淮安市首屆學科教學帶頭人,2007年又通過了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認定。我曾獲得省級優課評比一等獎2次,市級優課評比一等獎3次,曾應江蘇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鎮江市教研室、淮安市教研室等邀請,多次開設省、市、縣(區)級的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及講座。另外,我還先后擔任江蘇省第四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江蘇省第三、四屆“藍天杯”小學數學案例評比評委,第三、四屆“藍天杯”小學數學會課觀摩暨學術報告活動評委等。
這些經歷和探索使我得以從更多的視角去審視課堂教學,我對課堂教學的理解不斷演繹,逐漸深刻。我覺得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認知活動的過程,更是學生煥發生命活力,促進智慧生長的過程,還是教師教育智慧生長和享用的過程。課堂理應充滿智慧,理應成為師生詩意的棲居。
最近幾年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課堂實踐對此進行艱難的探索。我追求富有生成性的課堂,因為喪失了生成性的課堂,只會沿著機械、僵硬和呆板的程序進行,難以逃脫程式化的樊籬。沒有生成的課堂必然是沉悶、壓抑和死寂的氛圍。桎梏著學生創造靈性的生長;沒有生
成的課堂我們無法敞開心扉,進行自由的對話、情感的溝通和智慧的碰撞。我們要關注生成,珍視生成,既要在“靈光一閃”的時候把握住時機并加以利用,又要具有不怕“出人意料”的勇氣和恰當應對的機智。“節外生枝”抑或就是通向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境界的路徑。珍視生成,利用生成,創造生成——課堂將走向智慧,充滿活力。
研究:讓我走上幸福的專業發展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之路,”對于我來說,這再恰當不過了。
其實,從事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這一職業并不是我自覺自愿的選擇,而是出于一種偶然和無奈。那時,我覺得一名身高近180厘米的“彪形大漢”整天和小孩子們在一起,實在是有點委屈和不倫不類。每當學校組織學生到社會上進行一些公開活動時,我都感到特別自卑,仿佛每一個人都在嘲笑我這樣的一個“另類”,我總是盡量躲在后面,與隊伍保持一定的距離。特別是工作以后,女教師們身上不斷擠壓過來的種種職業優勢——親切的神情、兒童化的語言、天生的表演才能、心安理得的自我定位……讓我無時無處不感到自卑和苦惱,我不斷地問自己:我適合當一名小學教師嗎?我能成為一名好的小學教師嗎?那時的學校工作于我而言真的是一種枯燥乏味的義務。
是研究改變了我的職業生存狀態。從1992年起我開始從事課題研究,先后參加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的研究、中科院心理所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和淮陰市教研室方學法老師主持的江蘇省教研室重點課題“小學數學討論式教學研究”等課題研究。先后成為中國嘗試教學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教育學會會員,江蘇省心理學會會員,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徐特立教育研究會特聘研究員,被中科院心理所現代小學數學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年獨立承擔縣級課題“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材重組實驗”,該試驗通過縣教科室和教研室的鑒定,被評為教科研成果。1996年參與學校申請立項的省教科所課題“節奏教學研究”,擔任子課題“課堂結構序向控制”課題組的組長。1998年調至盱眙縣教研室,主持縣教研室的省級教研立項課題——“三段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歷經三年的努力,克服了眾多困難,該課題于2001年通過專家組鑒定順利結題。2002年該課題經專家組評比,獲淮安市優秀課題三等獎,同年在盱眙全縣推廣。2001年申請并立項省教育學會立項課題——“探究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2003年經南京市校長公選調至南京市拉薩路小學擔任副校長,新崗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撰寫“小學智慧教育的實踐”的省級立項申請書和研究方案。當時智慧教育的研究剛剛起步,各方面的資料還比較少,因此此項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我經常泡在南師大的圖書館尋找資料。在校長周榮華的領導和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在專家們的支持下,此項課題先后被江蘇省教育課題規劃辦和中央教科所立項為“十五”課題,其階段性成果還被評為江蘇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我現在正主持著兩項課題的研究,一項是南京市“十一五”規劃課題“小學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另一項是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城市小規模學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創新研究”。
在我的研究中,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始終占據一定的分量。我參與了教育部課題《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與指導》研究,并擔任小學數學命題組組長。2007年分別受上海市教委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邀請,為上海和江蘇的各市教研員和其他人員開設講座。2006年曾受教育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史寧中先生之邀。為課標的修訂提供意見。
縱觀我的研究經歷,可以發現許多變化:角色上,從課題研究的被動參與者到掌管課題研究全局的主持人;研究狀態上,從一切等待別人安排任務到自己主動研究探尋;方法上,從做事務到經驗總結再到符合教育科研規范的量化的實證的研究。這期間,我的生活狀態也在悄然地改變。雖然工作量比以前更大,頭緒比以前更多,但我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感到枯燥和乏味。我甚至為了將研究做好而連續三年放棄了學校組織的暑期旅游活動,頂著南京的酷暑,埋頭于學校的校本課程的研究。研究真的讓我走上了幸福之路。
寫作:我的教育智慧生長的途徑
葉瀾在《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中說:“具有教育智慧,是未來教師專業素養達到成熟水平的標志”。
那么如何獲得教育的智慧呢?寫作,是教師教育智慧生長的一條有效途徑。現象學教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曾在《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中論述道:“寫作即研究,即思考和行動的調和”?!皩懽靼盐覀兣c知識分離,又使我們與知識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寫作把我們與我們的生活世界分離開,又吸引我們更加接近生活世界;寫作使思想脫離實踐,又讓思想回歸實踐當中;寫作使我們對世界的體驗抽象化,又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更具體?!笨梢姡瑢懽鞑粌H僅是作為研究的一個階段而存在,它還幫助教師擺脫繁雜的教育工作,使他們抽身而出,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審視自己的行為。它將教師的“教”、“學”、“研”、“思”等具體的教育活動及其結果進行系統化、顯性化和固態化,其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研究與反思,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皩懽鳎嬲膶懽鲃撛觳⑺茉煳覀儽旧淼哪芰?。寫作可以鍛煉我們?!?/p>
從1995年在《教師之友》上發表第一篇文章《運用矩形圖巧解牛吃草問題》以來,我已經發表各類教育教學文章100多篇,其中有幾篇還被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著有《教育智慧的生長:南京市拉薩路小學校本培訓的個案研究》一書,主編《智慧園》校本教材3套,參編《新課程概念解析及實踐引領》(撰寫70000余字)、《教育經濟學教程》等書。先后獲得“教海探航”征文評比、“師陶杯”教育科研論文評比等論文評比一等獎十余次,其中“教海探航”征文評比是我參與次數最多、關注時間最長的一項論文評比,不管我是否獲獎,獲得了什么獎,每次的參評過程和頒獎活動都使我獲益良多。
我的寫作涉及到教育生活的多個方面:教育理論思考、數學教學研究、學校管理、課題研究等。其表達形式也多樣,大到課題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小到教后記、教育日志、隨筆等。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強烈的實踐取向:基于實踐、通過實踐、研究實踐、為了實踐、表述實踐。它不是一種為寫而寫的寫作,而是一種為做而寫、邊寫邊做、做寫相互滲透、有機統一的研究方式。
現在,我不僅自己寫作。還動員、鼓勵我身邊的老師和朋友們寫作。我所在的江蘇教育學院附屬小學就將“以寫促研”作為推動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寫作確實是一個教師教育智慧生長的有效途徑。
劃槳,不停地劃槳……于我而言,學習、教學、研究和寫作就是教海中的劃槳。劃槳人生,幸福的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