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6日,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現身紐約佳士得,成為“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杰珍藏”拍賣預展上的兩件拍賣品。
2009年1月16日,由67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向圓明園管理方及文物專家、法律專家發出了傳喚狀的征求意見稿,準備打跨國官司,要求拍賣公司停止拍賣,并要求收藏者返還被盜走的圓明園“獸首”。此后又有數十名律師加入此項行動,事件進入法律程序。
2月17日,圓明園管理處首次正式回應稱,圓明園不贊成流散文物進入拍賣市場,也不贊同以“回購”方式買回被別人掠奪走的中國珍貴文物。
2月24日法國巴黎法院對圓明園獸首能否被拍賣作出宣判,法官認為,請求人——歐洲保護中華藝術聯合會對于本案沒有直接請求權,駁回其關于要求停止拍賣、禁止拍賣的訴訟請求。
2月25日拍賣最終如期進行,兩個獸首均以1400萬歐元高價被未知買家買走。
3月2日,圓明園獸首競拍者蔡銘超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當時我想,每一位中國人在那個時刻都會站出來的,只不過是給了我這個機會,我也只是盡了自己的責任。但我要強調的是,這個款不能付。”一時間,贏得中國網民的鼎力支持。
失落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一直牽動著全球華人的心。在百余年的金鐵交鳴中,它們早已成為那場非正義戰爭的見證與中華民族情感的象征。2009年2月25日在巴黎大皇宮登場的佳士得“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拍賣,因為中國鼠首和兔首銅像的出現,讓這個被法國媒體贊為“無比優雅”的拍賣會刺痛了華人的心。
根據佳士得的市場估價,鼠首和兔首價值約合2億元人民幣。有布衣百姓戲稱,它們是“史上最貴的水龍頭”。
但面對這樣的戲言,相信全球華人都笑不出來。2億元,難道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定價?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自從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奪走,便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恥辱與苦痛。100多年過去了,盡管中國日益強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但流失海外多年的圓明園獸首卻如同梗在國人心中的一道刺,每每遇到這種商業味十足的拍賣會便會格外刺痛。
近年來,一些愛國人士與企業傾囊相助,回購圓明園文物,試圖幫助國人找回曾經失落的尊嚴,其情可感,其義可嘉。只可惜,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卻成為一些炒家抬高價格的砝碼。2000年以來,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馬首陸續“回家”,但其價格也從600余萬元人民幣節節攀升至6910萬港元。
根據聯合國《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任何因戰爭等原因而被搶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歸還,沒有時間限制。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鼠首與兔首的命運也并不是孤立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戰爭等不道德方式從中國運走的。中國應以清醒、理性的態度去探討促使文物回歸的有效路徑,在公民社會責任意識覺醒的同時,官方亦需要完善整個文物環境,改變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更需要專業知識的深層介入,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任何遺址公園或災難紀念館都有建立“道德社群”的效果。它的目的不應狹隘,它的指涉可以廣泛。遺址與博物館所建立的道德社群,它不只對自己人說話,也要對外人說話;它不只要求外人反思,也要求自己人奮進;因為道德原則并不止于國家和民族的界限。
今天的圓明園能夠告訴我們什么呢?除了教育國人愛國,它能不能讓西方游客省思帝國主義的殘暴?它展示了外敵造成的傷痕;但它有沒有提醒我們,就在今天,就在我們周遭,仍有無數的文物非法外流,仍有可貴的建筑倒在推土機下!假如中國人自己不顯示出阻止物質記憶毀壞的決心,又如何能像希臘那樣在國際輿論上站穩道德高地,贏取廣泛的同情呢?
比起獸首,中國更該取回、也更容易通過外交途徑取回的圓明園遺物,其實是藏在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法國楓丹白露的文源閣《四庫全書》殘本。假如真有這么一天,政府預備開口要求,我們就需要更穩固的基礎去形成聲勢。而那個基礎,就在圓明園,和它代表的道德權威。所以,我們今天應該先問自己:你尊重歷史嗎?
其實拍賣獸首銅像并不是那么可怕,至少它們還存在于世。可怕的是更多的遺產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和消失。我們也許不能確切統計,每天有多少種“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離開世界,每年有多少名勝古跡留下非自然的斑駁。名勝古跡,甚至是皇家庭院,數不清的臟亂的售票廳、購物廳、廁所、招牌、橫幅,與屹立百年的建筑形成鮮明對比,和諧的美感和莊嚴的歷史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而我們從未將眼球睜的如此之大。即使關注,也只是走馬觀花的一瞥。
一個民族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比一個民族祖先遺產的是否豐富或價值多少,更能展現文明與理性的一面。崇禮門大火之后,韓國文化遺產廳廳長俞弘浚立刻向總統遞交了辭呈,這便是眼前的一例。誠然,我們不是鼓勵沒有保護好遺產就去引咎辭職,但韓國人對遺產的態度卻給國人上了一課。
對待祖宗遺產的態度才是我的擔憂之處,多少文物遺跡放在我們手里卻不當回事,保護不力,展覽不足,成天放在幽暗的地下室和保險庫,許多珍品公眾無緣一見。曾經,我們對韓國“端午申遺”是多么的憤慨,但時間令人健忘,我們的端午節依然如舊。
從歐洲保護中華藝術聯合會的起訴到游行抗議,國人表達了對流失被掠奪文物維護主權的態度。官方表態采取不回購策略,也維系了文物回歸祖國的合法性。我們關注拍賣,但如何產生一種積極和理性的對待遺產的態度,興許更值得全社會來思考和討論。
此次追討流失海外國寶事件,最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凸顯了中國公民社會的茁壯成長與理性維權精神。文物專家、企業家、法學家乃至普通民眾,無不群策群力,集思廣益。追索圓明園流失文物律師團采取民間海外訴訟的方式,在法國法院初步嘗試運用法律武器,追討流失海外的中華國寶,積累寶貴經驗教訓,值得給予掌聲。
文化自覺、規則意識與民族認同的三重變奏,迸發出維護自身權益,爭取民族尊嚴的時代最強音。
相關鏈接
圓明園獸首銅像,又稱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首、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圓明園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開始流失海外,現僅有少量得以收回,因此已經成為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圓明園獸首銅像是清朝乾隆年間制造的,由歐洲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法國人蔣友仁設計監修,清宮廷匠師制作。
原本郎世寧是要建造西方特色的裸體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覺得這有背中國的倫理道德,所以勒令重新設計,后來才有了這十二生肖銅像。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當時設計好后,郎世寧發現大清竟然沒有一個工匠還懂得青銅器的制作方法,后來他和眾工匠查閱典籍,費時費力最后終于造成。
十二生肖銅像高50公分,為人身獸首,生肖銅像身軀為石雕穿著袍服的造型。鑄造獸首所選用的材料為當時清廷精煉的紅銅,外表色澤深沉、內蘊精光,歷經百年而不銹蝕,堪稱一絕。設計者充分考慮到中國的民俗文化,以十二生肖的坐像取代了西方噴泉設計中常用的人體雕塑。獸首為寫實風格造型,鑄工精細,獸首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清晰逼真,為清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據考證,當年十二生肖銅像呈八字形盤坐排列在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前的一個水池兩邊,被時人稱為“水力鐘”。海晏堂十二生肖噴泉是按照我國十二生肖設計的噴泉時鐘,設計極為精巧。
十二生肖坐落在水池噴水臺南北兩岸12石臺上。池正中是一個高約兩米的蛤蜊石雕,南岸分別為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岸則分別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這些肖像皆獸首人身,頭部為銅質,身軀為石質,中空連接噴水管,它們按中國十二生肖規律排列,每隔一個時辰(合今天的兩小時),代表該時辰的獸首就口中噴水,水呈拋物線狀注入池中,即子時(23時至次日1時)時分,鼠首銅像口中噴射水柱;丑時(1時至3時)時分,牛首銅像口中噴射水柱。正午12點整,除馬首繼續噴水外,其他十一動物銅像的口中也一齊噴射水柱,剎那間場面極為壯觀。因此,人們只要看到那個生肖頭像口中噴射水柱,就可知道當時的時間。這一組噴泉就是一個巨大別致的水利時鐘。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攻陷北京,將圓明園內無數珍寶劫掠一空,掠走了十二個青銅獸首,致使這批國寶流失于海外一百多年。
十二生肖像是展現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珍品,在國際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鑒賞價值。當年侵略軍搶劫時,也是將其作為最珍貴的寶物對待的。得到它們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