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輝,鄭州大學一附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河南省醫學心理學會主任委員。)
悲秋常常引起抑郁癥
一陣秋風起,落葉四處飄。中醫學認為,秋應于肺,在志為憂,這個時期是抑郁癥的高發期。一些老年人,身臨草枯葉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涼、苦悶之感,易誘發消沉心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悲秋”。悲秋是人之常情,老年人由于過往的人生經歷十分豐富,在秋天里更容易將以往的悲傷經歷回憶起來,因而變得傷感、抑郁,情緒低落、消沉。這使得老人在“悲秋”中更加容易患上抑郁癥。
雖然老年抑郁癥很多是“悲秋”引起的,但是表現各有不同。焦慮性抑郁癥的老年患者常產生沒有緣由的不安、焦慮恐懼,終日擔心自己和家庭將遭遇不幸,唯恐大禍臨頭,嚴重時或者搓手頓足、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或者經常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反復述說。比如,有位老人整日擔心孫子開車出事故,經常念叨,天天打電話詢問,孫子嫌他嘮叨,并不知道爺爺這是一種病態。
還有一種以軀體不適為表現的老年抑郁癥,癥狀常涉及多個系統,如頭疼、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胸悶、心悸;厭食、胃腹不適、腹脹、便秘;口干、手顫、出汗、周身乏力等。
好強的老人也易抑郁
抑郁癥的成因比較復雜,自我的喪失是引起抑郁障礙的重要原因。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遺傳、突發的事件都可能成為抑郁癥的“導火索”。一般說來,老年朋友易患抑郁,這既有生理原因,也有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
家人和醫生更重視中老年人的軀體癥狀,而情緒障礙很容易被忽視。尤其是沉默少語的老年人,其抑郁癥狀往往被沉默掩蓋。還有很多中老年人往往認識不到自己有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特別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高級管理人員、董事長、總經理等事業上成功的人士,更是認為自己自制能力強,而否認自己患抑郁癥。其實,抑郁癥與知識多寡、能力高低沒有直接聯系。這些老人病前能干好強,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性、反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適應不了社會角色和生活內容的改變,因而陷入爭勝好強與身心衰老的矛盾漩渦之中不能自拔,導致抑郁情緒。
治療抑郁要規律用藥
老年抑郁癥的治療應當是綜合性的,因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疾病,因此要心理疾病與軀體疾病同治;醫生治療與患者家屬密切配合。
第一,要規律用藥。
本身就患有老年抑郁癥的老人,在秋天更需堅持正規用藥,并且要服足量足療程。有人認為,抑郁癥是思想問題,是想不開了,根本不用服藥;也有人認為,抑郁癥是心理疾病,應該心理治療,藥物只是輔助性、安慰性的,這都是對抑郁癥的認識誤區。畢竟抑郁癥是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藥物治療對抑郁癥治療十分必要,單純的心理治療無法做到。
關于抑郁癥的確切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可能與生物和心理兩方面的因素有關。生物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和神經生化代謝異常。因此藥物治療十分必要,它可以調整腦部神經遞質,糾正神經生化代謝紊亂。但抗抑郁藥起效較慢,一般要服用2周-4周后癥狀才有所改善,有的要8周才能取得臨床療效,在癥狀完全緩解后仍需維持治療至少12個月,其目的是預防復發。因此,必須堅持正規用藥,足量足療程。
第二,家人的關心。
人到老年,最在乎的就是親情。兒女孝順不能只體現在物質上的滿足,多抽時間陪陪老人,讓老人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從而增強自信,心態變得樂觀開朗,充滿戰勝疾病和生活困難的勇氣。醫務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癥狀,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鼓勵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合理膳食適當運動。
老年抑郁癥患者,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擴大社交范圍,經常接觸大自然,與老朋友聊天、下棋,發展自己的愛好。睡眠好才能精神足。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退化,睡眠質量開始下降,容易早醒、淺眠,睡眠不足會降低老年人的機體免疫力。因此可以在中午打個盹,或服用富含維生素B12的食品來促進睡眠,如動物內臟、魚類等。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