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以藥補醫難以體現公益性
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說,長期以來,政府對衛生投入嚴重不足,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的能力嚴重削弱。目前,公立醫療機構實行創收歸己的機制,人員工資、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等都要靠服務收費來籌措。醫院要發展,就要多收費,怎么能維護公益性?以藥補醫的機制拉動了藥價虛高和開大處方,加重了群眾負擔,怎么能體現公益性?少數醫療機構把職工的收入與服務收費掛鉤,實行多收多得,怎么能落實公益性?高強認為,醫院靠創收維持運行和發展,實際上是把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推向了利益的對立面,這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要下決心改變創收機制,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引導到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上來,通過提供優質服務,保護人民健康,實現自身價值。(《光明日報》2009年2月5日)
劉家義:經濟下滑一定要嚴防征收過頭稅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表示,審計署將重點關注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對稅收政策和征管工作的影響。因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政府財政稅收收入大幅下滑,各級稅收征管部門為了完成征收任務,可能會出現征收過頭稅的情況。所謂過頭稅,是指稅收征管部門為了完成稅收任務而過度地向民間征稅的做法。時間上的過頭是指,稅務專管員為了完成稅收任務,把來年、后年甚至是以后更多年份的稅收提前收了上來;而幅度上的過頭是收一些不該收的稅,或者提高稅率、隨意罰款等。(《經濟要參》2009年第4期)
住房公積金領域大案要案頻發
作為中國將來最大的基金,住房公積金始于政府的強制繳存,落腳于“替職工積累住房儲金”的政策規劃,繼而承載著很多人的住房夢想。然而。再美好的政策設想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逃脫不了經濟學常識的制約:隨著基金盤子越大。管理中心的權力資源越大,尋租機會不斷增多,暴利程度不斷增大。于是,“玩”公積金的沖動日甚一日。住房公積金領域大案要案的頻發,只是這一經濟學常識的作用體現,它所直接指向的問題是:現行監管模式和制度是否具備管理好這樣一大筆錢的能力。(《中國青年報》2009年2月6日)
我們還準備花多少美元申遺
這些年,我國已經有了一大批“老東西”進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概有上百項。應當還能夠有成千上萬的“老東西”可以躋身其中。五千年文明古國,56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群星,足夠專家論證和評審幾輩子的。問題是我們準備動用多少美元——外匯儲備——去“申遺”?我們已經花了多少、還準備花多少?國家每年有多少“申遺”的預算?據英國公布的數字,一個“申遺”項目是40萬美元,我們是更多還是更少一些,不得而知。英國政府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已經表示暫停“申遺”活動。我們對有浩如煙海的“老東西”可以“申遺”感到自豪和驕傲。“申遺”項目愈多,說明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愈加豐富。但拿外匯儲備去干“申遺”的事情,大概是目前最不急需去干的事情。(《北京晚報》2009年2月3日)
超市下鄉:構建農村市場新體系
目前,我國30%以上的村有小型商店或超市。超過一半的農民不出村就可以買到化肥——隨著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代表的我國農村流通改革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柴米油鹽找個體,日用商品趕大集,大件商品進城里”的傳統消費環境。被稱為“超市下鄉”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支持建設農家店26萬個和367個配送中心,覆蓋49%的鄉鎮和33%的行政村,共帶動地方財政和社會投資約180億元,吸納農村人口就業約110萬人,增加農村市場消費近900億元,使近3億農民從中受益。(《中國青年報》2009年2月5日)
高校企業冠名年內將取消
教育部要求,今年6月底前應組建而尚未組建資產公司的9所部屬高校必須完成資產公司組建工作;年底前各高校至少完成全校70%以上所投資企業的資產劃轉到資產公司的工作;年底前各校全民所有制企業數量要在年初基礎上再減少一半以上;6月底前高校校級領導要全部撤出除資產公司以外的所有學校企業的兼職;凡學校企業冠用學校名稱全稱的,除教育部文件規定的幾種特殊例外情況外,年底前必須全部依法取消冠名。北大、清華兩校校辦企業大多已取消校方冠名。其中,知名的“北大方正,”改名為“方正科技”,“清華紫光”、“清華同方”已分別變更為“紫光股份”和“同方股份”。(《光明日報》2009年2月5日)
2008年我國金融市場總體運行平穩
中國人民銀行今天公布的2008年金融市場運行情況顯示,2008年,金融市場總體運行平穩,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銀行間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的發展勢頭,債券品種更加豐富,中短期債券發行比重較大;市場交易活躍,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市場流動性充裕,貨幣市場利率總體下行且階段性變化顯著,收益率曲線整體呈現下移趨勢;機構投資者類型更加多元化。(《金融時報》2009年2月7日)
出口導向政策需要反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最近一些年,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國際經濟體系存在的問題,在中國早就有反應,根本的問題就在于我們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粗放的增長方式通過出口導向的政策,就和世界金融體系聯系在一起了。但是,正像所有采取出口導向的國家一樣,成功執行這種政策十年二十年后。都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以美元為代表的外匯大量增加。于是,本國貨幣升值的壓力提高。次貸危機發生后,中國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很快顯現。當危機爆發以后,我們要考慮怎樣對待時,就一定要考慮自身體系中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會出現什么樣的事情。早在2006年7月,50人經濟論壇田橫島會議上就認為,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外匯匯率形成機制不做調整,一定會引起宏觀經濟的嚴重問題。(《國際先驅導報》2009年2月2日)
實現沒有金融危機的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陳雨露認為。從全局和長遠利益看。未來30年中國應把實現沒有金融危機的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目標。宏觀調控要始終把資產泡沫作為重要敵人進行治理;發揮會計制度的職能。允許會計制度在社會效益原則下校正泡沫帶來的失真。按照國際經驗。2016年可能是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的最后期限,實行資本項目有限開放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組合是實現貨幣政策有效性最為合適的選擇。要控制金融開放的“度”,在提高名義金融開放度的同時控制實際金融開放度。金融不能開放太快。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的關鍵貨幣體系會從一種多元的貨幣格局,向多種貨幣格局轉變,不過這個轉變需要30到40年才可最終完成。我們希望形成人民幣、歐元、美元并存的格局。但中國究竟能不能夠在未來30到40年里面,繼續地實現無危機的增長?或者在危機當中能夠盡快地克服危機來實現這個經濟目標還是未知數。(《小